简介:<正>引论曲式作为音乐要素于音乐时间过程中分布排列的结构综合体,音乐整体与部分多样统一的逻辑关系的结果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体现,一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曲式作为可感知的自我统一体,具有自足的单个实体的品质,它与和声、节奏、配器等一样,是音乐结构的一种存在方式.
简介:<正>迄今为止的认识史表明,在人类已进入科学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宇宙时代的今天,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状态中的客观大千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难以穷尽其奥秘的认识对象,一个难以事事、时时、处处加以精确描述的“谜”。在我们的对象世界电除存在着一定时空条件下相对明晰、相对确定的事物和现象之外,尚有许多界属不清、性状不明、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扑朔迷离、游移不定的事物和现
简介:“苦音”调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各省和其它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七声调式结构,这种调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其三级音和七级音在音高上具有游移性。有人称之为微升fa和微降si.亦有人认为其性质属中立音或四分之三音,这两个特性音级的存在造成了整个“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许多音乐工作者对其调式结构属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其中,一些同志也对其音乐本身进行了严格的实际测音,以取得音律上精确的数据。如姜虁先生对秦腔《游西湖》一剧“幽会”一场的“苦音”插曲进行过测音(1)结果如下:
简介:民间音乐的任何一种地域特色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外域”音乐相联系、相对立而存在,是“一与多”之关系的存在。地域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特色”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即模糊性),因而决定了我们对于“特色”的认识之相对地清晰,绝对地模糊。
简介:本文基于心理、理论、实践三者不同音高概念,从心理、理论、实践三种律制1理念出发,利用GMAS2音乐分析系统软件,对苏北唢呐班的主奏乐器“唢呐”进行测音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经历了“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的变迁。变迁主要原因:1.“近均孔”唢呐的淡出与“非均孔”唢呐的淡入;2.传统曲牌的渐失与流行歌曲的涌现;3.西洋乐器、电声设备的冲击与艺人专业学习的推动。
模糊结构功能的曲式意义
民族音乐模糊思维的表现
论“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
论民间音乐地域特色的相对性与模糊性
从“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