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当代艺术资源最大化共享和全民参与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正悄然经历着从"收藏功能"大于"陈展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的严肃的公共空间,向着前瞻性、审美性、科研性、趣味性,甚至类似于艺术家的夸张个性转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邀约进入"、"空间排布"、"氛围营造"、"资源利用"等具有鲜明博物馆特色的展览意识,也经历着体现时代特征的变迁。本文举瑞士的几所著名博物馆为主要例证,借助细节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全民博物馆意识到来的时代,是一次涉及个人、社会、政府、专业机构等各个层次通力合作的"文化梳理时代";是在经济发展条件相对成熟下,全民参与的一场对于历史和文化理性客观多角度、创造性的整合方式。以期对身在其中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起到零星实践提示意义。
简介:文章从中国舞蹈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舞蹈学理论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舞蹈学研究方法、舞蹈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及成就、舞蹈学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根基、历史脉络与主要内涵。由于哲学观影响,世界舞蹈体系至少由古希腊-罗马舞蹈体系、古代印度舞蹈体系、古代中华舞蹈体系几大体系构成,在观照、应对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神、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三种体系分别体现出对抗的、超越的、圆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华传统哲学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56个民族丰富多彩且自成体系的舞蹈文化传统积淀,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实践基础。丰富的舞蹈图像、书面文献、乐论、“舞+”等独特而系统的舞蹈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是建构中国特色舞蹈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传统与内涵。梳理清楚历史上舞蹈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传统,了解其形成的过程、内涵、特点等,有助于认清中国舞蹈学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世界舞蹈学理论体系。
简介:由于技术的落后和资料的缺乏,在西方芭蕾舞史的研究中,早期芭蕾舞不太为人所关注,有关介绍和论述在史书上往往都是一带而过。然而,按法国舞史专家的分期方法,宫廷芭蕾从1547至1643年共有100余年的历史,其中仅记录在册的舞蹈作品就有1000个之多,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回溯早期芭蕾历史,去寻求芭蕾之根时.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与今日的芭蕾舞艺术相去甚远的人文环境。早期芭蕾不同于建筑、美术这些传统艺术,它更倾向于一种贵族的生活时尚。因而具有重大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本文看到了在西方芭蕾生成和成长的两个阶段里,分别受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和和法国巴罗克思潮的影响。通过论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西方芭蕾形成的历史动因、文化根基以及民族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