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一般认为京剧的男是历史现象,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舞台上的男扮女或女扮男,不仅存在于京剧,而且存在于其他剧种;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这种男女互扮的现象自然有其历史原因,但还有其社会、心理、人们的艺术才能和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本身的特点等等复杂原因。

  • 标签: 男旦 京剧 剧种 舞台 历史现象 男女
  • 简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给我一个突出的印象——男的出类拔萃和熠熠生辉。

  • 标签: 男旦 戏迷 票友 京剧 中央电视台
  • 简介:日本歌舞伎的"女形"变身演技,自1628年德川幕府颁布:"女性禁演歌舞伎的通令",在江户时代社会风流时尚的特定历史环境之中,经历了若众(美少年)歌舞伎时期的纵情纵欲的肉体享乐;野狼歌舞伎时期从盲目的色情欢欲到演剧实践意识的思想启蒙;元禄歌舞伎时期从肉体性感的娱乐到自醒自悟创造"女形"变身演剧技艺的身体创造实践,在元禄歌舞伎时代完成了歌舞伎的男性俳优女形变身的演艺集大成.歌舞伎演员的演剧价值观,便从出卖肉体的风流,转向"芝居"①的风流.

  • 标签: “女形” “男旦” 戏剧艺术 角色意识 审美文化
  • 简介: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在成都市劳动人民化宫的演出厅,座无虚席。尽管天气异常燥热,但剧场气氛十分热烈,观众正兴味浓烈地观赏着由成都市实验川剧团、金牛区群生川剧团的午场演出。在众多的川剧剧目中,德国小姐诺娜演出的川剧折子戏《别洞观景》,独树一帜。美国小姐苏姗以一出川剧《出北塞》夺得“川剧第一‘洋’”的桂冠。这次西德23岁的原来是学美学的诺娜又以自己的“优势”毫无愧色地登上“川剧第二‘洋’”的宝座。诺娜这位德国女郎,身段窈窕,长相俊丽,身材适中,具有西方女郎的魅力。现在再加上川剧旦角的化妆和服装的扮饰,又添了一种东方古典美的韵味。川剧锣鼓一响,她不惊不诧出场亮相,就引

  • 标签: 川剧 德国人 诺娜 表演艺术 评论
  • 简介:“男”即“男扮女妆”是戏曲表演行当的类型之一。在中国古典演剧史上它却曾是一个重要存在和主流构成。20世纪上半叶,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是男艺术最高成就的形象符码。而且其呈现出卓越的技术、技艺,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背后所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同样发人深省。本文从“男”艺术现象的形成概况为切入点透视其文化内涵。

  • 标签: 社会文化内涵 男旦艺术 艺术现象 “四大名旦” 戏曲表演 中国古典
  • 作者: 韩海萍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旦行是戏曲行当中重要的一行。因为戏曲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即以演员为中心,所以表演艺术就成为整个戏曲的核心与支撑,也就是说,没有表演艺术,便没有戏曲艺术。由此可知,戏曲旦行的表演艺术,直接关系到戏曲的表演艺术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成败得失、兴衰存亡。换言之,要振兴悠久而古老的民族戏曲,首先就要振兴其表演艺术。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戏曲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仅就戏曲旦行表演艺术问题发表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梅葆玖先生离开我们,竟然已经一年了。一年前,我没来得及参加玖爷的追悼会,只能通过为《人民政协报》写的追忆文章寄托对玖爷的哀思。一年后的今天,玖爷一直关心并主持编撰的《梅兰芳全集》正式出版发行了,

  • 标签: 《人民政协报》 传承 男旦 逝世 出版发行 梅葆玖
  • 简介:一、传统京剧科班制与男的童年经验科班起源于明代,是中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其本意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进科学戏成为戏曲演员的必经之路。清末明初,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科班,如富连成社、易俗社、崇雅社等等,这些科班大都培养童年演员。科班制源于封建社会,其中必定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如每日朝拜祖师爷唐明皇,凡入科班者必定要立字据,犹如签下卖身契,坐科七到十年不等,期间所得均为科班所有,并且得经受师傅的打骂体罚。老一辈戏曲演员的回忆中多有这样的童年记忆。

  • 标签: 男旦艺术 京剧 特殊性 戏曲演员 行当 童年经验
  • 简介: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像瓜。可爱唤做可恨,情人唤做冤家。夜里唱戏叫做,名曰净的却是满脸大黑花。圣明的王爷,偏要称孤道寡,你说是谦虚还是自夸?君不见小小小小的老百姓,却是大大大大的野心家。……相传,上述妙文系赵朴初先生当年讨伐林彪、陈伯达之流的檄文之一。笔者引用于此,仅在于借用“听话听反话”之法,谈谈戏剧界“生、、净、丑”四个行当和戏剧祖师爷老郎先生的有关趣闻铁事。

  • 标签: 生旦净丑 陈伯达 赵朴初 唐明皇 妙文 唐州
  • 简介:我有幸曾跟随俞振飞先生做“俞学”的记录整理及史料研究、理论探索达十四年之久,曾经尽心竭力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我应该、也有必要为“俞学建构”继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标签: 诞辰110周年 俞振飞 大师 纪念 鉴别 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