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尽管艺术民族化或电影民族化问题已经扯了许多年,但除去少数“吃过苦头”的理论家之外,几乎文艺界或电影界圈内外都普遍存在一种将民族化问题简单化的倾向:不就是“民族形式”或“民族性格”问题吆,有什么好扯的!因此,当“老派”理论家把该说的话都已说完之后,“新派”理论家便对它干脆来个不屑一顾!然而,民族化问题却仍然存在,并不时被实践所提出,逼着理论家们回答;而且,问题一旦全都抖开,它竟是那样复杂,令人难以作答。就说最简单的“民族形式”吧,亦是说来明白,道来糊涂。比如“民族化何以在中国提出”?“民族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现代提倡民族化有必要吗”?“实现电影民族化可行吗”?“电影民族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如此等等。这许多问题本身就足够建构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你随便抓住一个题目又怎能将它抖搂清楚呢!如果说“新派”理论家脱离实际的主要缺点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话,那么,“老派”理论家脱离实际的主
简介: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他们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电影《工厂的大门》,当腰系围裙的女工和手推自行车的男工走出厂门的情景真实地再现银幕时,它曾使观摩者惊叹不已,这一天被定格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然而从现在人们界定的“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概念来说,这一天实质上也是世界电影纪录片的诞生日。电视纪录片则是五十年代伴随电视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踏着电影纪录片走过的历史台阶,迅速走进了新的屏幕天地。电视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再现真实的艺术,而真实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纪实。顾名思义,纪实就是纪录真实,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真实的人物和思维情感,我们很难想象离开纪实来谈论真实,因此真实所产生的震撼、共鸣和所启迪的思考,是其它虚构的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近些年来,中国
简介:尽管电影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人们常常谈论电影的衰落,甚至它的"死亡".许多事实造成了这种想法:世界范围内电影观众的减少,电影生产多样性的衰减,某些电影经验的丧失(如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以及相应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重要性的消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看法显然是有道理的.虽然近年来广泛出现的多厅电影院使许多国家的观众人数有所上升,但是在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点上,全球化的趋势是走下坡路.同时,许多国家都存在电影生产的危机.除了亚洲地区以外,好莱坞产品主导世界电影市场的势头日趋强化.即使对于那些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人,看电影也不再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电影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包括所有人口中的"大众",而只是社会中一个特定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