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同为水瓶座的毛姆说:失恋的时候,去看看海,一切都会过去的。而我觉得,失恋乃至一切失意的时候,去看看戏剧,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治愈”这件事·睛上,戏剧比电影彻底。“戏剧之于电影来讲……电影就是‘影戏’嘛,是工业革命后的一个产物,在一片布上,用机器复印之后投放,大家都在一片布上看到了所有的世界。那么戏剧呢,它是在一个纯物质的空间里面,有一个人和人,活人和活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而产生了一种全景式‘电影’,这个我觉得是戏剧非常有魅力的地方。”田沁鑫说。身为一个善于导大戏的女导演,田沁鑫这一次导的是首次直面戊戌变法、改编自李敖原小说的史诗大戏《北京法源寺》,此前的首轮上演在天桥艺术中心场场爆满,1月20日起则又将在国家大剧院席卷重来。“戏剧,它能够说出人心灵的秘密——电影,它可能借景生情,这景就走掉了;但戏剧没地方可走,所以戏剧就是靠人的表演,在一个黑盒子里面,去跟你诉说它所有的复杂和所有的秘密,这是戏剧最动人的地方。”田沁鑫再一次回答我的困惑,而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戏剧之于电影的差别那样简单的问题了。
简介:当电影由纯粹的好奇性观赏影像转化为遍及世界的大众消费产品后,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电影可能对社会、人群产生负面影响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不同文化、国度或群体在历史不同时期对何者构成"负面"因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电影制作、放映领域引入审查或分级制度的目的却具有一致性,即在电影人和社会责任二者之间取得某种暂时的平衡.一方面,如果电影具有艺术属性的话,那么抹杀或剥夺创新和表达的自由也就意味着电影艺术的死亡.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是大众消费的娱乐工具,因此其创新和表达自由就不得不顾及大众和社会的理解与承受力.历史地看待这一矛盾,创新精神和表达自由始终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换言之,平衡或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自视为代表社会大众利益的审查或分级制度能否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助力而非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