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正>洪深(1894~1955),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学生时代即爱好戏剧,在校园内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1916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后考入哈佛大学著名戏尉教育家培克教授主持的“472工作室”,研习戏剧,同时还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发音、表演和舞蹈,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西方戏剧艺术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后,曾受聘于张季直、卢寿联等人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公司起草了“征求影戏脚本启事”,但该公司旋即解体。此后,洪深除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供职,在复

  • 标签: 洪深 电影创作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文明戏 影片 戏剧性
  • 简介:电影的幻想元素与商业性息息相关,更是营造奇观、培养观众的关键因素。针对近年来我国商业电影领域出现的众多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本文回溯历史,试图探寻建国前中国电影中幻想元素的发展流变,找到"中国式幻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从内容和表现两个角度展现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整体面貌,以期对当下国产商业电影的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幻想元素 早期电影 商业浪潮“孤岛”时期 国统区
  • 简介:童星是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群体中的一个弱小而明亮的分支,他们与成年明星一样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和民族的缩影,并承担着与成人世界相同的社会学、符号学意义。但是,在近几十年硕果累累的"明星研究"中却鲜见关于童星的深入发掘和探讨,这个小群体似乎已经被时间的流逝所淹没。本文尝试从童星在早期电影中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分析其来源等问题,探讨童星本人及其角色的存在模式和意义。

  • 标签: 早期电影 童星 社会意义 性别差异
  • 简介:明星是影视产业核心生产力之一。当今的中国电影已经步入产业化,但是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明星制这一关键环节方面,似乎认识很不一致。体制和机制都还不能保证明星的作用被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掘。其实,中国的明星制建设曾经达到过相当成熟的阶段,那就是民国时期。1923年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一直到1926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第一个制片高峰,这个时期明星制造和控制处于缘起阶段和摸索状态。

  • 标签: 明星 基本演员 签约制度 薪酬办法
  • 简介:本文援引18世纪于欧洲大行其道的'如画'理论,针对欧美早期'境况电影'的构图美学进行探究,一方面思考境况电影同英美'风景画'之间的延承性关系,另一方面论述最早的运动影像风景如何彰显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媒介的现代性特征。作为一种绘画、旅行和园艺方面的美学词汇,'如画'在电影发明之初迅速融入这一新兴视觉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尤其指导了影像在构图方面的实践;与此同时电影的运动属性又使这一新兴媒介拓展和革新了原本静止的'如画'美学,令其吸纳了流动性、全景化、置身性等特征。因此从'媒介考古'的角度来说,美术(理论及实践)对早期电影的影响功不可没。

  • 标签: 境况电影 美术 如画 构图 观看
  • 简介:在1927—1929年,电影界整体在报纸上显现,电影小报大量出现。小报的趣味倾向,决定了这个时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明星多是绯闻明星和时尚女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类型片商业大潮之中,大量的武侠明星迅速产生,明星和公司之间的“游戏规则”成型,明星制成为电影产业中的关键环节,明星的品牌效应被影片公司有意识地用于电影产业的各个部门。人们开始养威以看电影为娱乐消遣的习惯,这个时期成为电影业的大众化阶段。

  • 标签: 明星 明星制 电影产业
  • 简介:陈小蝶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关系可反映出鸳鸯蝴蝶派文人与中国电影的深厚渊源。观影成为陈小蝶与其他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交往方式。陈小蝶的编剧观主要为编剧要简洁、编剧要“焦煎”,编剧本土化与重剧情构思。陈小蝶的电影音乐观也启迪着后来的电影音乐人。

  • 标签: 中国电影 早期 鸳鸯蝴蝶派 交往方式 编剧 本土化
  • 简介:本文尝试用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表现进行考察。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劳工之爱情》等影片的文本细读后,笔者认为中国电影中的空间建构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在整体的视觉方式上,由"艾尔伯蒂式"转变为"开普勒式";另一次则体现在更为细致的透视方法上,由"一点透视"转变为"两点透视"。通过这种新的视角的考察,笔者力求能对早期中国电影视觉风格的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 标签: 早期中国电影 《劳工之爱情》 空间表现 透视方法 视觉风格
  • 简介:早期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是早期中国电影发展流变的内在线索之一。早期电影观众群体的变迁、演进、分化与观影空间的变化,以及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映照。因此,从空间、身份与欲望的角度对早期电影观众进行重构、历史描述,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维度。

  • 标签: 场景演变 情感投射 类型发展
  • 简介:我们谈论中国电影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华语电影”。所谓华语电影,一般而言指的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两岸三地”的电影[1]。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电影史可以看作是上海-香港-台湾三个地域的光影流转,正是这种“电影地理学”奠定了今日的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发展格局。事实上,沪港台三个地域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似水流年,构成了一幕幕令人唏嘘感叹的商业与文化风景,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华语电影走了很远,却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 标签: 中国电影 历史渊源 港台 上海 华语电影 早期
  • 简介:一我们视野里的中国早期电影,指1905年至1937年间,由中国电影人创作的所有故事影片;"父亲"形象则指出现在这些影片中的、显在的或隐在的、由祖父和父亲(特定情况下为祖母或母亲)等父系形象在内的所有人物构成的人物形象谱系.

  • 标签: 中国 早期电影 父亲形象 文化含义 电影事业 电影创作
  • 简介:民国时期,西安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缓慢转型。电影院作为一种都市生活的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出现在西安的生活圈。但西安电影院的建设与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反而较多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因此,以西安早期电影院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发展脉络及特点,与历史史料进行相互参考,对西安的城市地图与文化生活加以读解,就凸显出独特的重要性。

  • 标签: 西安电影院 民国 城市空间
  • 简介:通过对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期电影在中国的基本发展态势是以上海地区为核,心和产业基地.以南方地区为主要市场,与周边地区形成互动。这种互动表现为创作倾向的相互影响,影片发行和放映的快速流通。

  • 标签: 多元 互动 地方电影 制作业
  • 简介:在中国早期电影史学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的目光大多聚焦于电影创作实践者和电影产业投资者身上,而对于其他身份的电影从业者(如电影杂志的编辑、电影"制片人"等)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笔者以陆洁40年从影经历中的身份变迁和角色转换为线索,力图勾勒出这位中国早期电影史中的"多面手"的人生轨迹。

  • 标签: 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 电影多面手
  • 简介:早期中国电影史家有着不同于同时期其他门类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其后各阶段电影史研究者的身份特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创作轨迹。早期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境遇及当时的思想、学术环境,使早期电影史家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并在电影史书写中显现出了丰富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成果充满自由的气息,没有传统的束缚,是民国艺术史研究中稚嫩却充满活力的一支。

  • 标签: 电影史家 多元文化 艺术史
  • 简介:在“中国早期电影史就是上海电影史”的强大逻辑作用下,哈尔滨在20世纪初创造的影史辉煌一直被遮蔽。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历史境遇,造就了哈尔滨独特的早期电影文化。哈尔滨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影院诞生地,其较早成熟的电影市场、较早繁荣的电影文化、较早设立的电影机构相较于国内其它城市,都有着在电影史上隆重书写的意义。

  • 标签: 哈尔滨 上海 中国第一家专业影院 早期电影文化格局
  • 简介:在外资影院先入为主控制终端市场的殖民性境况下,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成功突围,成为中国电影民族化产业进程中的领军者。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力图回到“历史的现场”,勾勒明星公司在上海开辟拓展影院市场的发展脉络,从电影产业史的研究视角探讨明星公司对开拓早期中国电影放映模式产生的意义。

  • 标签: 明星影片公司 电影产业史 早期电影放映
  • 简介: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被人们最广泛接受与引用的论断之一是:电影在其摇篮时代就显示了它的两种潜在的趋向。一开始就有了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卢米埃尔的影片使我们得以目睹世界的本身——或在憩息,或在游戏,或在工作。当生活繁忙或庸碌地

  • 标签: 电影叙事 梅里爱 电影史 埃尔 巴赞 电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