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苏轼黄冈赤壁未必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事实,借以抒发贬官黄州的感慨,所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当作赤壁,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

  • 标签: 苏轼 赤壁 中日韩
  • 简介:公元前108年以后,汉王朝先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四郡,即乐浪、真蕃、玄菟、临屯,中国的文物制度更多地传入朝鲜半岛,并经由半岛传入日本。中国的汉字文化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的,除写在铜镜、铁制刀剑上的铭文外,还可以推测到通过简牍的汉字传播。朝鲜半岛和日本之所以能够积极地引进中国的汉字文化,是因为秦汉以后中国的汉字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汉字文化实际上包括成熟的汉字、成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以及成熟的书体。所谓汉字的东传也可以理解成是与汉字有关的成套技术的东传。本文介绍和分析中、日、朝鲜半岛古代木简的发掘及其各自的特点。

  • 标签: 汉字 出土文字资料 中国简牍 日本木简 韩国木简
  • 简介: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多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史坛上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郑和下东洋即郑和出使日本之事却鲜为人知。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于永乐二年率船队出使过日本,为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外海上通道的

  • 标签: 郑和 明朝 外交关系 日本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在民间和半官方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人员互访、经贸往来的频繁发生以及友好组织的建立上。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全面考察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双边关系的发展,主要局限在民间特别是在经济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更为重视的政治层面关系却始终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 中日关系 经贸往来 民间外交
  • 简介:历史研究需要进行科学分期,由于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因而分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中日俄(苏)三国关系史可分为7个时期.1900-1917年为两强凌一弱时期;1917-1931年为三国关系初次变化时期;1931-1945年为战争笼罩三国时期;1945-1949年为三国关系特殊时期;1949-1960年为三国关系再次变化时期;1960-1972年为敌友关系相互转变时期;1972-1991年为三国关系终趋正常时期.

  • 标签: 中日俄(苏) 三国关系 分期问题
  • 简介:60年前的那场大规模的中日战争,是两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全面较量。为了配合日军的侵华军事行动,实施对中国抗战经济的破坏,日本当局发动了一场以假钞为重要手段的货币战,给中国的抗战造成很大的危害。中国方面也被迫进行了反击。一近代军阀割据造成了中国长期以来货币不能统一。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美等国支持下进行币制改革,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国货币为法币。只有上述4家银行才拥有法币的发行权。由于法币统一了中国货币,并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提高了中国货币的威信,这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在金融方面准备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遭到了日本的强烈反对,甚至公开声称不惜以任何

  • 标签: 孙中山 民国时期 敌后抗日根据地 法币 国民政府 日本陆军
  • 简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企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还妄图沦为其侵略亚洲"以战养战"的资源供给地.为此,它大肆搜刮金银,疯狂抢夺物资,破坏中国经济.日军占领东三省后,通过强征掠夺,使其在华经济实力急剧增大,大有超过美、英等国之势.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抗日重任,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军的野蛮进攻,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今天重温中日双方鲜为人知的金融争夺战,对继续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金融 金融大战 鲜为人知中
  • 简介:1929年9月,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声援苏联,在东京参加日中朝三方联合发起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遭到日本警察的大肆逮捕,史称东京事件。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之间进行了频繁地交涉。期间,国共两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国民政府以区别对待的方针,坚持外交手段谋求日方释放逮捕的国民党员和一般留学生,并将其中的共产党员设法引渡归国、依法惩办。其将政党利益高于国家权益的做法,实为此次交涉之贻误。与此同时,中共为声援在东京被捕的党员和留学生,在国内的主要城市发动群众示威游行,客观上起到了声援苏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作用,国内舆论对中日交涉又增加了砝码。然而,东京事件是为保卫苏联而发动,忽略了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对共产国际盲从的表现。

  • 标签: 东京事件 国共两党 国民政府 中日交涉
  • 简介:<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一个人们所熟习的近代历史人物。甲午战争时,他屡遭纠劾,被抨击为“于海军之奥妙全然不知”的门外汉;“畏葸无能,巧猾避敌”的懦夫。受到革职留任处分。直到目前,有些论著的字里行间,仍然把他描写为不谙海事,指挥无能的庸才;李鸿章妥协路线的拥护者和忠实执行人。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到底如何?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做些探讨,欢迎批评指正。

  • 标签: 近代历史 拥护者 丁汝昌 日本海军 北洋舰队 李鸿章
  • 简介: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条约全文虽不足1000字,但从酝酿到缔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时六个春秋),其间中日双方各自围内的政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谈判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几经转换。

  • 标签: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关系史 法律形式 政治基础 全面发展
  • 简介:<正>二次大战中,中日两国经济均遭巨大破坏。战后初期,两国均谋求经济发展,致力于扩大对外贸易,以恢复国力,因此,中日贸易开放在当时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敏感性问题。中国希望能遏制日本的对外贸易,防止其军国主义复活和经济重新振兴,而日本则希望扩大对外贸易,以解燃眉之急。美国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其控制下,中日贸易于1947年8月15日实行部分开放,这对日本的经济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中国,尽管国内反对意见甚众,但南京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同意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 标签: 中日贸易 日本政府 对日贸易 战后初期 进出口贸易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琉球问题是清末中日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自日本觊觎和擅自强行吞并琉球以来,清政府不断地与日本进行琉球案的交涉。清政府拒签"分岛改约"草案的关键原因,是其从根本上不愿意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以极力维护宗藩体制,并有保住东南屏藩以兼顾中国海防及整个国防安全之意。甲午战前中日关于琉球案的进一步交涉中,清政府起初仍以"存球祀"为目标。朝鲜"壬午兵变"之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及"甲申事变"之后,清政府希望把琉球问题与朝鲜问题互为条件地一并解决,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由清方档案可见,在日本于1879年把琉球"废藩置县"之后,甚至在1895年因甲午战争而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对琉球遭风难民救济抚恤的政策都没有改变,而且仍一如既往地称其为"琉球国",这是清政府根本没有承认琉球被日本吞并的明证。琉球案是清末中日双方反复交涉而最终并没有解决的历史悬案。

  • 标签: 清末 琉球案 中日关系 分岛改约 悬案
  • 简介:中日笔话,又叫笔谈,笔语,是两国文人在言语不通的情境下产生的。中国在东亚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它的文化传播四方,逐渐引发了周围各国的文化。”①周边国家虽言语不同,却使用汉字,这构成笔话的文化背景。中日笔话起源较早,据《莲池笔谭》,19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朱柳桥与

  • 标签: 黄遵宪 中国 日本 文人笔话 文化交流 汉学
  • 简介:1936年12月12日晚上,我南京住家附近(上海路一带),来往小汽车频繁,情况显得很不正常。因为这一带是住宅区,平常到了晚上,周围很清静,极少车辆来往。我感到奇怪。第二天一早,我才知道蒋介石在西安被抓起来了。在当时,这是震动中外的一件大事。11月间,资源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机关企业技术合作委员会,我主持其事,有许多专家参

  • 标签: 蒋介石 西安事变前后 技术合作委员会 宋子文 外交部长 宋美龄
  • 简介:<正>在做中日翻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名词短语等,在这里结合个人的经验粗浅的谈一下中日互译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专有名词的处理在做翻译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只有日本人才了解的专有名词。而翻译者通常选择直接原样找抄下来。但是作为翻译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翻译出的文章的含义。许多的专有名词连翻

  • 标签: 专有名词 名词短语 翻译处理 负迁移 学习过程 人称代词
  • 简介:一、日机轰炸西安是因为要炸死程潜?抗战期间日寇飞机曾多次轰炸西安,已是不争的史实。劫后余生的老西安多能宛然如昨地讲述当年的情景;年轻一点的,也能从祖辈的口授和其他记载中略知梗概。关于日机轰炸西安的原因,一般都认为西安是陕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陕西既为西北咽喉和坚持抗战的后方基地,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为敌人轰炸的主要目标。这是对的。但是近几年却忽然冒出一种观点,说日机之所以要轰炸西安,是因为要炸死驻西安的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如陈利明《程潜传》就说。

  • 标签: 抗日战争 日本 空袭事件 西安市 程潜 历史考证
  • 简介:“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咏到中华以外天。”这是近代诗人黄遵宪离开日本时,在日本书写《日本国志》和吟咏扶桑风物情怀的写照。

  • 标签: 黄遵宪 中国 日本 文化交流 诗歌创作 国际关系
  • 简介:<正>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他以1871年签订平等互惠的中日《修好条规》,在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受重视于国际;又以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负重谤于国内。李鸿章殚精竭虑主持的中日外交,在19世纪后期之所以出现大滑坡,与当时中日两国近代化的成效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 标签: 李鸿章 中日外交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日本政府 马关条约
  • 简介:2010年10月21日上午,中日学者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首届中日学者藏学论坛。来自日本龙谷大学、东京大学,德国汉堡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的6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其中3位日本学者的发言内容涉及藏文翻译特征研究、日本涉藏史研究,3位中国学者的发言内容涉及藏传佛教研究、藏汉艺术交流研究。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 标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日本学者 2010年 论坛 东京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