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邹酆先生的名字和他研究的领域辞书学一样,恐怕当今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近年的辞书界却是颇负盛名的。

  • 标签: 邹酆 辞书学家 中国 生平事迹 文学理论
  • 简介:志书是资料性的学术著作。《绍兴县志》一起步,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最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概而要之,共有五点。

  • 标签: 志书 县志 资料性 学术著作 学术品位
  • 简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同志在200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对地方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使志书编纂真正上升为科学体系,当成一门学术工作来做,一本好的志书就是一本学术专著。只有具有高度科学性、文化价值的名志、佳志才可能流芳百世,为当代人资政,为后代人借鉴。”要使志书成为学术专著,就必须极大地提高志书的学术性。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从总体上说普遍存在着学术性不高的问题。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如何提高志书的学术性略陈管见,就教于修志界同仁。

  • 标签: 志书 学术性 方志学 创新 衡量标准
  • 简介:经世致用之说是清初学术的主干.作为理学经典之学的四书学,发展至清初,不可避免地被置入了经世致用的因子,经世致用是清初四书学一个鲜明的特色.

  • 标签: 清初 四书学 经世致用
  • 简介:书论至盛唐,最重大的是张怀璀的著述。张怀璀是唐代开元时期人(713年前后),官至翰林院供奉,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位少有的、专以书学论著名世的理论大师。其重要著述如《书断》、《文字论》、《书议》、

  • 标签: 书学思想 书法史 “意象” 《书断》 翰林院 著述
  • 简介:类书是古代著述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中保存了前代大量有价值的佚书佚文。本文通过对唐宋类书中有关隐性书学文献的统计、编目、比勘、举例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文献对于文献学和书学研究的双重意义。

  • 标签: 唐宋类书 书学文献 学术价值
  • 简介:我最近因工作需要,看了三本书,第一本是何清涟编著的《现代化的陷阱》(以下简称《陷阱》),第二本是许明主编的《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以下简称《关键》),第三本是兰州大学张兴杰主编的《跨世纪的忧患》(以下简称《忧患》)。

  • 标签: 学术品位 畅销书 意识形态 研究开发机构 环境问题 科技战略
  • 简介:周俊杰先生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创作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发表论文、评论400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十多种,近期,他的近40万字的《周俊杰书学要义》已由西泠印社出版,并在书坛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研究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于1999年9月25日联合主办了“《周俊杰书学要义》首发式暨周俊杰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书协研究部刘文华主持。中国书协、河南省书协领导以及文学、美术、出版、摄影、书法界的专家60余人出席了会议,并对周先生的新著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刊特摘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 标签: 专家发言 书学要义 发言记录
  • 简介:“风人”一辞主要指《诗经》“国风”一脉的诗人,首先包括“国风”诗篇的作者,次被引申为继承“国风”抒情传统的理想诗人的范型。作为一种批评策略,“风人”的诗学原则与汉儒所奠定的经典解诗传统呈现出同源而异趣的发展辙迹,其重心逐渐从“圣门”的经典语境过渡向“诗家”语境,被开启章法、修辞、言意关系等语言情意结构层面的理解和研究维度。此一诗学转向大致在明代以“辨体”为理论要素的文章学语境中达到高峯,以许学夷《诗源辩体》为集大成之标志,完成对多种资源的综合。“风人”的完整内涵至此包括诸如风刺、考正、比兴、寄赠、微婉、温厚、言近旨远、不落言筌等一系列伦理价值或美感特质。

  • 标签: 风人 国风 圣门-诗家 得失-体制 辨体《诗源辩体》
  • 简介:在北京城的西北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过去叫白颐路,现在称中关村大街,这一带几乎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无数著名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发展壮大。2007年4月,凌志军新作《中国的新革命》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勾画了中关村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关村的崛起,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包产到户如出一辙,是科技创业者自发推动的结果,是在政府管制的缝隙和漏洞中创建起来的。因此,从1980年中关村第一家公司创办起,社会上就充满了争议,有人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称为“骗子一条街”。如何让这些离经叛道者获得认可,建立起规范和秩序,是中关村走向坦途必不可少的一步。1987年底,新华社记者的一篇关于中关村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引发了中南海的一个行动……

  • 标签: 中关村 中南海 新华出版社 道路 高新技术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
  • 简介:梁启超作为清季民初极富代表性的政治家、思想家,始终活跃于政治和舆论的舞台.激剧动荡的社会进程,造成其“流质易变”的特异表现.“欧游”之后,他淡出政治,潜心著述讲学,用生命的最后十年,完成了从政治到学术的自觉转向,实现了外在“转向学术”与内在“学理转向”之间交互影响的双重“蜕变”.他本人带有“学问上兴味”的自我书写,则为我们解读“过渡时代”政治与学术的珍域交织,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和深刻的启迪.

  • 标签: 晚清今文学 史之改造 学术转向 自我书写
  • 简介:在谈及民族文化问题时,人们习惯用"守望尊严"来表达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然而,这种"守望"往往并非是全民性的认同:"守望"更多体现在"大"民族上,而人口数量少、文化影响小的民族则多是"守望"其他民族的文化,鲜有"大"民族主动"守望"小民族的自发性行为。"互守尊严"是新时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有效尝试,对于跳出本民族视角观察理解其他民族,对于更好地联系历史、联系时代来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进而做到将美德、正义、自觉等要素引入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元一体格局 守望尊严 互守尊严 民族关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印度史学界的“底层研究”,在80年代末发生了后现代转向。作为“底层研究”团体早期重要成员的苏米特·萨卡尔对这种转向提出了批评,并退出了该团体。萨卡尔之所以积极参与前期“底层研究”,是因为这种研究与他自己注重“自下而上”来看历史、重视不脱离语境的历史细节研究、强调具体的研究对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诠释的社会史观相契合。相应地,萨卡尔对后期底层研究的批评,主要是由于这种研究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影响下,抛弃了对具体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一经济关系的必要寻求,未能将研究对象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过程中走向了纯粹的文化主义,忽略了对底层反抗运动的研究。此外,萨卡尔还对后期“底层研究”因受后殖民主义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将后现代主义与启蒙理性对立起来,坚守启蒙理性立场,反对后现代主义对“底层研究”的侵蚀。虽然萨卡尔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并不彻底,但是他的社会史观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 标签: 萨卡尔 底层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 简介:历史的转向有时很慢,有时又很快。慢的历时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快的只要几十年、几年,几十天,甚至几天。

  • 标签: 田野调查 现代转向 山村
  • 简介:战后天津的摊贩问题超越了单纯的摊商冲突,在中共动员和媒体渲染之下,发展成为拷问政府治理能力的社会冲突。为应对冲突,国民政府将其社会治理的主导话语由建设转为维稳,并不遗余力地调和摊商矛盾、防范中共动员。但在内战的背景下,社会整体呈现倾颓之势,社会冲突无法得到根治,政府的基层治理也必将陷入困顿之中。

  • 标签: 战后天津 基层治理 摊贩整治 社会冲突 政策转向
  • 简介:与人们通常的认知相违背的是,在近代法兰西帝国的建立中,第三共和国的贡献居功至伟。然而在这个共和国建立之初,法国的政治精英们对于是否实行殖民政策其实是犹豫不决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在最近的海外殖民中所遭受的挫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殖民与共和国所坚持的人权和民主原则相抵触。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列强纷纷加大了海外殖民的步伐。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法国众议院于1885年就殖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殖民派与反殖民派展开了全面的意见交锋。从议会的投票结果来看,殖民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对国家威望和民族利益的渴求战胜了对原则的坚持,自此之后共和国转向了全面殖民的时代。

  • 标签: 第三共和国 殖民转向 1885年议会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