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笔者生于1899年,满族,姓爱新觉罗,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子和硕武肃亲王(名豪格)之后的第十代,曾祖(名敬敦)号不入八分辅国公,降等承袭。祖父(名恒训)是辅国将军,父亲(名盛昆)是镇国将军,官至御史。先伯讳盛昱,字伯羲,曾作过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甚有文名。启功先生是当年花园溥家兄弟的溥二大人的曾孙,比我晚两倍,称我为太夫人。他的姑祖母是溥大大人之女,是先夫苏家我的二嫂。先夫是镶白旗兀扎拉氏,满族人,生前供职于上海海关,上海第一届政协委员。我自幼喜书画旧诗,只略窥门径,著有《绿华仙馆诗稿》。1981年赴美探望长子时曾参加了伊利诺州画展,画墨梅一幅,侥幸得头奖,并刊登美国报纸。均为自误而已。回忆过去亲身经历及听先人言满洲人结婚之风俗仪式,偶与友人谈及一二,皆认为新奇有趣,乐于听闻,要求略写梗概,以供欣赏,但事隔多年,虽尽可能回忆写出,亦难免挂一漏万。或有不确不详之处,尚望知者不吝教言,并按事实代为改正是幸。
简介:<正>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繁,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的论断问世后,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婚。而群婚,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起过深远影响的婚姻状态。如今,尽管人类大部分已迈入了文明社会,但它仍经某种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时有出现,壮族也不例外。在此,我就壮族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存在的群婚和群婚残余现象进行些肤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