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虽然只是中学毕业,却成就了一番事业,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之所以能够如此,与他的父亲关系重大。

  • 标签: 梁漱溟 “放任” 梁济 文化事业 社会活动家 思想家
  • 简介:在1918年,也就是第二届国会召开的那年,段祺瑞是内阁总理。山西的国会议员中,有。他的儿子梁上栋,原来是英国留学生,因此和英国人有所勾结。他当时正任陆军部的秘书,也住北京。

  • 标签: 梁善济 阎锡山 山西人 辛亥革命 大同煤矿 福公司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似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就是劳动号子。

  • 标签: 劳动号子 创作 声音 表意 杂文 鲁迅
  • 简介:郭守敬奉诏疏凿通州至大都的运粮河。开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春,告成于至元三十年(1294年)秋,皇帝赐名曰:“通惠河”。通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编篱为城”的。篱城距乐岁、广储等仓甚近,通惠河自通州篱城北到乐岁仓西北,水陆共长500步。可见,元末的通州篱城是依据通惠河和仓储的位置确定的。

  • 标签: 通州 郭守敬 通惠河 运河 皇帝 西北
  • 简介:隋唐运河除正式名称外,又有很多异名,其中尤以广通渠、通渠和邗沟异名最多。广通渠得名自广通仓,又名富民渠、富人渠,仁寿四年避炀帝讳又改为永通渠;隋时广通渠又称漕渠,这一名称在入唐后则成为运河之通称。通渠之名并非得自洛阳通坊,此渠在唐时多称汴渠、汴河、汴水,史籍中记载的御河一名,非通渠专属称谓;后世记通渠又名广渠、通津渠,皆属误解。隋文帝所开之山阳渎实际上仅是邗沟的一部分,邗沟和山阳渎并非一个概念;唐人多称邗沟旧名,至于官河一名,亦是运河通称,非特指邗沟。

  • 标签: 广通渠 通济渠 邗沟 异名
  • 简介:清末民初的士绅阶层是行动上较为活跃,政治上又极为迷茫的阶层。山西崞县籍士绅,是清末经历科举考试跻身上层的最后一批传统社会精英之一。感受到先进制度、接受过先进教育,并在新思想的指导下走向政治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为例,透过其曲折的经历,分析其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思想、行为发生的变化,反映传统士绅在社会向近代转型时的路径选择。

  • 标签: 清末民初 旧士绅 转型 资产阶级改良派 梁善济
  • 简介:今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大英雄”(注:江泽民同志1990年5月视察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时评语)被道光帝革职谴戍新疆160周年,又适逢通州首届运河文化研讨会开幕,做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有幸参加这一盛会,聆听许多运河文化专家的报告,得益匪浅,我的心情是快乐而激动的。因为我对大运

  • 标签: 林则徐 文史研究 近代史 运河文化 通州 纪念馆
  • 简介:上面第一首《长相思》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唐诗。诗中的“佳人”相思时所对的河流,就属于闻名遐迩的隋唐古运河。第二首诗则是以怀古方式追忆了隋炀帝当年出巡运河的奢靡景象。

  • 标签: 大运河 隋唐 《长相思》 安徽 唐诗 古运河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的戏曲班子为了生活也为了艺术,带着行李、行头,在一个沿河城镇演出结束后,又乘船赶到另一个城镇演出。就这样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演过去,其行话叫"跑码头"。所以,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之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沿线城镇最为众多、最为繁华,正是戏班子"跑码头"的最佳场所。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提供了戏曲繁荣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大运河沿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在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滋养下,更产生了中国的国剧——京剧。

  • 标签: 沿线城镇 沿河城 戏曲创作 古代戏曲 历史年代 就这样
  • 简介: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一首论史诗。皮日休认为,尽管有人说隋朝的灭亡在于开凿运河,劳民伤财。可是直到唐代南北航运还在依赖着它,它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隋炀帝的乘宫殿龙舟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

  • 标签: 龙舟 汴河 隋炀帝 灭亡 隋朝 经济文化交流
  • 简介:我国古运河的开凿,最早记录于《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邗城(今江苏省扬州西北五里)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末口(今淮安北五里)开挖“邗沟”,沟通江淮,后人称这条水道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夫差开凿邗沟主要是为了向北扩张,争霸中原,但客观上对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也起到一定作用。后来邗沟也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通州 漕粮仓廪 物资交流
  • 简介:丽水市碧湖镇有一座我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通堰。她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迄今已将一千五百年,至今仍发挥巨大的水利功能,是碧湖平原农业的命脉。

  • 标签: 丽水市 通济堰 水利工程 中国 浙江 历史发展
  • 简介:走进淮安市西大街草市口北巷约百米处,有一处二层门楼朝南的大院。这个大院。就是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皇粮仓库——丰仓。

  • 标签: 兴衰 《天下粮仓》 淮安市 电视剧
  • 简介:有清一代,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朝鲜统称这些记言记行的著作为《燕行录》。由于《燕行录》的作者们是在其国内上报朝廷或者著书立说,所以他们就无需讳言,更不必修饰,尽可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看就怎么写,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直言、直笔就使得《燕行录》颇具真实性。在充分肯定其真实性之时,我们也不应忽略来华者由于访问时间、地点、范围、语言障碍和作者的视角等方面原因所带来的局限。

  • 标签: 《燕行录》 通州 运河文化 朝鲜使团 朴趾源 李宜显
  • 简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早在1955年就曾发表了以《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为题的论文,其间亦论及了古代北京运河的开凿及其衰落。现由他的学生朱祖希同志依据原文重新编辑成文,加上小标题,并改今名,以飨读者。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侯仁之 运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衰落 京都
  • 简介:浅铺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历经明清社会之发展,浅铺、浅夫经历了从“铺”到“堡”、由“征发”到“雇募”的过程,这既是漕运制度的革变之需,也是区域社会的应时之变。对区域社会而言,浅铺同时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解决运河淤浅的空间设置,其存在与区域聚落的成长密切相关;另一种是由浅夫组成的“群体”组织,其来源与管理是区域社群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

  • 标签: 明清 京杭运河 浅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