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在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中,陈列展览常常与很多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近几年来,我们有过几次结合主题型展览进行文物征集的经历。本文试就结合主题型展览搞好文物征集工作谈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就教于同行。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工作 文物征集 管理机制
  • 简介: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来说是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由于两地在不同时期死亡观念的不同,因此帛画在丧葬礼仪中所起的功能也不相同,帛画的主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

  • 标签: 帛画 功能 主题
  • 简介: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自1992年设立以来至2016年已有25个,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既反映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态势,也表现了当年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概貌及社会热点,对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 简介: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 标签: 张大千 西北考察 预流 重访 中国文艺复兴
  • 简介:博物馆是以文物为载体的文化场所。对文物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博物馆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科学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保护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

  • 标签: 博物馆 《文物保护法》 文物所有权 经费 文物保管 文物收藏
  • 简介:“文化大革命”朗间,中央机关大精简,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合为一部。“文革”结束后,行、部分家,人民银行原行址已作它用,银行竟“无枝可依”了。20世纪㈣年代后期,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丰持确定了新的行址(即今复兴门总行大楼),并且同时决定,将新行址大楼地下一层全部用作钱币博物馆展厅。

  • 标签: 中国钱币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 浮雕 人民银行 中央机关 “文革”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新途径。临时展览专题网(以下简称“临展网”)作为实体博物馆临时展览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有其自身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公众可以通过临展网获取展览信息。浏览馆藏精品并可以与博物馆进行互动操作。临展网不仅可以突破实体展览展期短的限制,更可以全程记录整个临时展览。

  • 标签: 临时展览 博物馆 主题网站 网络技术 馆藏精品 互联网
  • 简介: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概念的分析,指出“文化遗产”转变了以往博物馆以“物“为核心的特点。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博物馆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材料。“文化遗产”拓宽了博物馆保护对象的范围,改变了博物馆经典的时空观念,对博物馆理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于当下博物馆而言,正面临着一场触及核心理念的挑战。

  • 标签: 文化遗产 概念 语境 博物馆 博物馆理论
  • 简介:人物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体现。当人物兼具跨文化、跨领域的特质时,搭建一个艺术史人物研究网络,提炼其艺术精神,寻求艺术人物研究的独立语境与独特的学科范式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艺术史发展困境入手,主张多层面、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以搭建多维艺术网络与提炼文化核心为路径,探索艺术史研究界域与研究方法;以近代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王光祈作为人物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艺术史坐标的分析,挖掘中国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与中国文化核心,使艺术史研究更趋完整。

  • 标签: 艺术史人物研究 艺术史研究方法 王光祈
  • 简介:走入新千年之时,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全面展开。新的基本陈列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设计、新的展陈手段与现代化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借以展现北京地区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征。本人认为认真研讨新馆基本陈列的主导思想是基本陈列的关键,因为通过基本陈列内容的展现,能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新馆建设的方向与方针。

  • 标签: 首都博物馆 陈列工作 藏品 文化遗产
  • 简介: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正式开放。该展主要以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以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文化,以五山十刹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及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水下考古等研究为学术支撑,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肇始的7000年文明史和“海上丝路”的发展繁荣史。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宁波帮 东方 “海上丝路” 河姆渡文化 学术文化
  • 简介:博物馆应当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教育、增强民族意识、热爱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在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在服务于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工作质量,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博物馆理念。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 主题认识 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 工作质量
  • 简介:回顾1977年以来博物馆日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全球博物馆发展的成熟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完善,博物馆的目光聚焦从单纯的存在环境、职能解释越来越倾向于与社区、社群关系、文l"g流动产生关联,表现出对自身能力延展一探究竟的兴趣,致力于增强其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尤其是近年来,当记忆、创新这样的表述频繁加诸于上,是否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已不满足于成为传统的“物”的功能性聚集场所,更是人类行为发生的传递者甚至是主动引导者,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平台,将要或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理念创新 博物馆发展 社群关系 自身能力 社会角色
  • 简介:“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丰富充实工作日前完成,新时代部分7月3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展览.2007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展.201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展。此次丰富充实工作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负责。展览在保持国家博物馆原有“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基础上.浓缩“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精华部分,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主题.作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新时代部分展出。

  • 标签: 展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开放 公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简介: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但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过世博会.而我国是第一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综合性世博会。所以,不仅是我国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也是世博会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 标签: 2010年上海世博会 展示内容 发展中国家 主题 展区 甘肃
  • 简介:动物的情感世界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科研课题,如何通过展览将这一深奥的科研命题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命题是目前许多自然博物馆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首先从科学角度诠释了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然后进一步剖析设计者是如何将“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的展览主题表达出来的。同时,本展览方案还对开放式生态景观陈列法进行了多项创新性设计,在保证景观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上实现展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了展览科学性与美学性的有机结合。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动物标本展 开放式陈列
  • 简介:随着人们对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关于藏品的话题,包括藏品的选择、管理、研究、展览、宣传、转让、归还等。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直接提出"藏品"这个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术语。这一重要议题的推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博物馆藏品的新视角,也从整体上改变了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使命和工作目标。本文针对博物馆如何选择藏品、藏品研究的新视角、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及藏品归还争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新的形势下,人们与遗产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 标签: 人们 遗产 关系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 简介:“卢沟桥事变”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灾难深重的现实之中,被称为“抗战时期”的现实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创作造就了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时代主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抗日救亡”很快就成了抗战时期唯一重要的社会主旋律。在此大背景下,抗战主题美术创作内容丰富,主题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上的变化,也给传统中国画的改良带来了历史的契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由此带来的美术创作中的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方法,使美术作品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形成了革命美术的传统,而且影响到此后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体制建设以及审美观的确立。

  • 标签: 抗战 版画 延安 讲话 新年画 革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