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其出土的大量佛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影像重建探索,为文物的三维影像拍摄和AgisoftPhotoscan软件实际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将会对邺城佛像全方位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展示以及完整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帮助,必将在其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简介: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为7.4℃-15.9℃,年降水量(AP)为620-1200毫来,湿润指数(IM)为-14.2-52.6。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令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简介:王震中先生,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市。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8月任研究员。2008年任历史所副所长,2014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期间,王震中先生1989年-1990年、1995年-1996年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简介:古建筑三维重建已成为历史遗迹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为了探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获取流程、数据处理方法,以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大雁塔海量点云数据为例,研究了古建筑三维重建中点云数据获取与处理的详细过程.联合Cyclne、AutoCAD和3D一Max软件的优点构建了大雁塔真实的横面、剖面、立面模型,其中重点研究了海量点云数据在Cyclone软件中分块建模的方法.结果表明:将拼接好的大雁塔海量点云数据分块建模,不仅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而且符合精度要求.在点云数据拼接时采用标靶拼接和同名点拼接相结合及测站间两两拼接之后再整体拟合平差的方法,减少了拼接中的误差,使每站拼接误差都不超过3cm.在建模过程中的墙体拟合是上万个点云经过平差计算得到,精度高达2mm.最后在3D-Max软件中组合、渲染和贴图,真实地构建了大雁塔三维立体模型.为古建筑数字化存档和后期的修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简介:通过数字摄影与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完成多种可移动文物的三维重建工作。为满足AgisoftPhotosga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要求,在进行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获取时,针对形态各异、种类繁杂的可移动文物,需要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保证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