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筛选适合木质文物使用防霉防腐剂,对ML-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4种防霉防腐剂进行了抗流失性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表现出不同抗流失性,其抗流失性顺序为ML-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MV+OP-10抗流失性虽较差,但雨水冲刷后仍具有较好防霉效果;ML-208抗流失性虽较强,但对霉菌抗菌效果较差。

  • 标签: 防霉防腐剂 MV+OP-10 ML-208 戊唑醇 咪鲜胺 抗流失
  • 简介:博物馆除了为观众提供观光机会和提供教学用具之外,从总体而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持久印象。可以使观众重建对自己理解与学习能力自信心。它可以使人们了解过去事情发生根源,来龙去脉。它可以帮助观众认识到人类和人类行为是自然界一部分。

  • 标签: 博物馆功能 评价方法 学习能力 观众 自信心
  • 简介:南方湿热环境下馆藏有机类文物易滋生霉菌,使文物遭受不可逆转破坏。馆藏文物霉菌防治目前常用方法是严格控制保存环境温湿度和投放防霉剂,这两种方法受到经费或使用方式制约,有一定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博物院于2011年起开展了馆藏文物防霉纸研制工作。针对防霉纸研制中防霉剂选取问题,选择了国内文博机构常用几种安全可靠防霉剂进行了抑菌效果实验。通过对抑菌圈直径、抑菌时效等数据对比研究,发现LAg003、NMF-1和MD等防霉剂对馆藏文物常见霉菌有较好抑制效果,可应用于馆藏文物防霉纸中。

  • 标签: 馆藏文物 有机类文物 防霉剂 抑菌性能 时效
  • 简介:采用有毒化学药品防治动物标本害虫是博物馆使用传统消杀方法。然而,考虑到化学药品对公众健康潜在危害,迫切需要寻找更为安全防治方法。采用安全无毒-20℃低温冷冻法对标本害虫白腹皮蠹进行消杀实验,结果显示防治效果显著,寄生于动物标本皮毛白腹皮蠹成虫在6小时内全部死亡。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降温速度和标本制作材料隔热特性是影响防治效果重要因素。随着低温平衡时间延长,害虫对低温冷冻适应能力将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害虫消杀时间显著延长。此研究工作为博物馆采用安全无毒低温冷冻法防治标本害虫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博物馆害虫 动物标本 低温冷冻 杀虫效果 平衡温度
  • 简介:一些商业木材防腐剂存在对环境、哺乳动物有害等缺点。有些防腐剂广谱抗菌,其中含有各种金属对木材保护不利。精油和其萃取物作为安全抗菌剂已在很多行业如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应用。精油、心材和树皮提取物可能成为传统木材防腐剂理想、安全、有效替代物。因为这些物质具有一定抗菌性、抗氧化性。这些物质成为有应用前景木材防白蚁、抑菌试剂。目前,利用生物活性精油和木材提取物米蚪发环境友好木材防腐剂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评估了从枫香树提取苏合香及其组分生物活性和商业苏合香生物特性。

  • 标签: 合香 组分 评估 白蚁 防霉 行业应用
  • 简介: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华展(以下简称“晋侯展”)是上海博物馆2002年4月30至7月30日期间举办展览。从展览准备阶段到展览闭幕,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各类报纸刊物先后刊登有关信息、介绍性及研究性文章50余篇,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亦不下几十次。晋侯展期间各类报道对于吸引观众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为建立定量分析数据,

  • 标签: 晋朝 侯爵 陵墓群 出土文物 文物展览 宣传效果
  • 简介:<正>在四川境内,发掘战国晚期墓葬时,往往都会出土一些“巴蜀式”铜器。这些铜器,特别是铜兵器,在形态、装饰、图案、使用方法及功能诸方面都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出土铜器存在着明显地差别。我们先后对成都罗家碾、新都马家乡、成都枣子巷、峨眉符溪、绵竹清道和犍为罗城等地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铜器进行了最主要合金元素——铜、锡、铅含量分析

  • 标签: 新都 巴蜀 战国晚期 青铜器 分析结果 出土
  • 简介:<正>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基础

  • 标签: 二里头一期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
  • 简介:满城汉基出土彩绘陶器精美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但在出土后出现了彩绘脱落现象。经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彩绘陶红色彩绘层进行分析,包括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确定了红色彩绘颜料为朱砂,胶结物为大漆,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满城汉墓 彩绘陶器 彩绘层 分析
  • 简介:研究了漆膜分析三种主要方法:裂解质谱,红外光谱,裂解色谱。通过大量实验比较了各种方法适应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以裂解色谱/富里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来鉴定漆膜,并对影响裂解反应因素及色借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可以重复,具有特征性漆膜高分辨裂解色谱图,同时对裂解色谱图中主要组分作了定性鉴定,提高了裂解色谱法分析漆膜可靠性。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小,共存杂质影响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应用核分析技术对河姆渡,良诸庙前遗址出土二件红色涂料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证实了河姆渡出土红色涂料木碗上涂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生漆漆膜。

  • 标签: 生漆漆膜 裂解质谱 红外光谱 裂解色谱 河姆渡
  • 简介:本文根据陶寺遗址石制品复制实验结果,结合一个陶寺晚期灰坑中发现2万多件变质砂岩石片,对陶寺遗址晚期石器生产产能进行了估算。首先根据复制实验中变质砂岩石制品打片和制坯速度,推算出这2万多件石片可能是245件石坯加工过程中副产品。然后根据陶寺遗址石器出土情况,分析了陶寺时石器消费需求。最后将推算石器数量与陶寺普通居址区2000多平方米范围内发现石器数量相比,认为陶寺晚期变质砂岩石器生产可能远远高于自身消费需求,超出自身消费部分可能输出到周边遗址。或许用来换取陶寺自身发展需要但供给不足物资。

  • 标签: 陶寺遗址 石器生产 产能
  • 简介:要想客观地完成对粉彩瓷技术史分析,需要进行相应测试分析并获得数据支撑。为此,通过景德镇早市购买和收集到不同时期粉彩瓷样品,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EagleⅢ型EDXRF测试分析其主次量化学组成,同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各时期粉彩瓷化学组成异同点。讨论结果验证了景德镇粉彩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而后逐渐衰落考古学观点,并作出了清三代时期官窑与民窑粉彩配方存在差异,民国时期粉彩颜料发展在前朝基础上有所传承创新,以及早期粉彩中紫彩是由红彩和蓝、绿彩调配而成推论。

  • 标签: 粉彩 景德镇 EDXRF
  • 简介:山西博物院是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珍藏着大量古代铜镜,在对1000多面铜镜进行整理时,发现有些铜镜表面污迹斑斑,而且部分铜镜有粉末状铜锈病害,特在其中选出10面进行了污物、锈蚀物清理与分析保护。保护过程中,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前提下,不改变特定历史环境赋予文物特定意义,

  • 标签: 古代铜镜 宋金时期 保护 清理 美学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近几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在西安市长安区紫薇田园都市清理了一批唐墓,陆续出土了一些妇女发饰,其中有镂空鎏金花鸟纹银钗、银钗、鎏金花铜簪及散落鎏金铜饰残片等。为了解当时制作工艺及技术,对其进行了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金相显微结构分析(SEM)。分析表明:1、2、5、6、7、8号样皆为银铜合金,3、4号样为铜合金;1、5、6、7、8号样金相结构表现为重压冷锻组织,2、3号为退火组织。此项分析可为科学分析资料较少金银器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鎏金银钗 银钗 鎏金铜饰 能谱分析 金相分析 工艺研究
  • 简介: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因素,其中最为明显是画像石上和圆雕胡人形象、石狮子、建筑上石构件、与佛教相关画像、外来乐舞等,它们是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重要物证。

  • 标签: 山东 汉代石刻 外来因素 丝绸之路
  • 简介:本文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对馆藏著名“汉朱提残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这件“文物珍品”既非朱提银,也非汉代制品。

  • 标签: 朱提银 黄铜 无损分析
  • 简介:贺兰山岩画是视觉语言具体表述,在这一表述形式之外,它是无法存在。无论是从被视知觉感觉到或经验到意义和物体或现象来看,还是就贺兰山岩画自身生存具体语境而言,整个贺兰山岩画视觉语言系统都可以被区分为独体岩画和合体岩画两个子系统。前者指内部有着一定结构关系、相对独立存在、意义相对完满自足单个岩画形式,后者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岩画形式结构、相对独立存在岩画形式。

  • 标签: 贺兰山岩画 视觉语言形式 独体岩画 合体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