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者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 标签: 社会民俗 习俗 国学 画像 汉代 民族
  • 简介:《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建议:“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一建议得到批准。“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如淳注:“盆者,煮盐盆。”据此可知,汉代官府铸造铁制的煮盐盆,提供给企业家,称为官器,私铸的要受钳左脚的刑罚,并没收私铸的铁器。

  • 标签: 咸阳 铁器 器物 汉代 汉武帝 史记
  • 简介:我国的城墙从原始聚落时代的壕沟发展而来,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墙出现在大溪文化一期。至汉代,继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两次筑城高峰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筑城高峰,筑城活动十分活跃,城墙的修筑规模亦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城墙防御体系,为以后各代城墙防御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汉代 城墙 防御体系
  • 简介:1978年,我在省商业局废铜仓库挑选到一件铜器(图一)。该器侈口、深腹、腹下部内收成尖底;腹上有弦纹一周,弦纹处有一柄,柄中空,剖面呈长方形;口径21厘米,内深9.9厘米,柄长6.5厘米。以量杯测定,此器可容水2000毫升。

  • 标签: 刁斗 弦纹 此器 废铜 贞松堂集古遗文 彝器
  • 简介:2007年10月,山东省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山东省文物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组织抢救。在发掘的过程中,发现墓葬中的壁画非常精美,色彩鲜艳,具有非常重耍的保存价值,遂上报山东省文物局,

  • 标签: 墓室壁画 东平县 汉代 实写 生活 2007年
  • 简介:虎符是古代兵制中发兵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虎符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日趋完善。此文对汉代虎符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从资料内容、器物特点、相关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考证,是—篇关于汉代虎符的综合性研究文章。

  • 标签: 汉代 虎符 形制 兵制
  • 简介:通过制备并分析一系列模拟漆膜样品。建立了有助于鉴定汉代漆器成分的剖析方法。经裂解气相色谱、差热分析、色谱一红外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出土的汉代漆器残片样品的综合分析,证实在西汉漆器制造中已使用桐油或其它的添加剂,并依据剖析的结果,对某些汉代漆器的原材料差异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汉代漆器 模拟漆膜 综合分析
  • 简介:汉代文献可见“戏车”的文字,联系后世文献“戏车轮”等记载,可知“戏车”似即“戏车轮”,即以车轮作为舞弄道具的表演形式。汉代画象资料有反映“舞轮”表演的画面。这种曾经被列入“百戏”的演艺形式,体现了车轮制作工艺的技术环节受到社会的重视,其意识背景或与古人对于“轮人为轮”技术内心怀有的神秘感有关。后世文献所见“舞轮伎”或称“戏车轮者”,是‘锌轮”表演的专业演员。“舞轮”又称作“轮舞”。其基本形式是“取车轮…‘于掌上而跳弄之’’或曰“将一只车轮掷弄于手中”。此外,又有“轮檀”等特殊形式。认识和理解相关文化现象,应当关注当时的交通生产和交通生活及其对于社会文化包括娱乐方式的影响。追溯“舞轮”表演的早期渊源,或许可以参考醪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的故事。

  • 标签: 汉代 画象 舞轮 百戏 车辆制作 交通文化
  • 简介:(三)德政碑为彰显善政所立之碑。若立于官员任所神祠旁侧,可视为祠庙碑。但若仅立碑记念,是为德政碑。在难以确定神祠或祠庙是否存在的情况下,则暂时将之归类于德政碑。德政碑在内容方面,与后述的摩崖有共同之处。被认为是德政碑的,有以下诸石:……

  • 标签: 德政 石刻 祠庙 碑记 汉代 官员
  • 简介: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实物证明,至迟在战国时期,灯已经被广泛使用。《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错些”。“镫”,汉代时写为“烃”,由“金”和“登”字组成,“登”字下从“豆”,可见最早的灯应该由豆发展而来。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制作技术较为成熟,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在战国基础上,汉代灯具进一步发展,品种多样,数量众多,材质丰富,

  • 标签: 汉代 灯具 出土 山东 战国时期 历史文献
  • 简介:包头市郊分布有数以千计的汉代墓葬,在生产建设中,常有汉代陶器出土。自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成立以来,征集了大量流散汉代陶器,通过整理,分出了壶、井、灶、罐四大类,并初步得出了这些器物的时代序列,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包头市 汉代陶器 整理分类
  • 简介:1983年在包头南郊召湾一带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M63出土了一批从漆器上脱落的动物形金箔片,计约30余件①(图一).

  • 标签: 汉代 漆器 金箔贴片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正>砖头瓦块,本来是极其寻常的建筑材料,然而就在我国,经过匠师的勤劳智慧的创造,却列入艺林,成为陶器工艺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中国瓦当,起源于战国,汉代达到鼎盛时期。中国瓦当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川等省。瓦当分为画像瓦当、文字瓦当、文字兼画像瓦当三种。近几十年来,四川陆续出土、收集了一批汉代瓦当。四川汉代画像瓦当

  • 标签: 瓦当 四川汉代 朽腐 长乐 成都市 相州
  • 简介:目前许昌地区发现的汉代陶器主要有熏炉、壶、耳杯、井、磨、仓、灶、奁、鼎等,类型比较丰富。本文对许昌地区现藏部分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参考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年代进行了大致推定。综合而言,许昌地区的两汉陶器在形制、工艺等方面,与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面貌大同小异,能够代表并反映当时的技艺特征、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

  • 标签: 许昌 汉代 陶器
  • 简介:<正>1989年9月,盐源县干海乡村民陈启贵在种树时,发现一座石室墓。笔者之一闻讯后,前往进行了调查。该墓位于盐源县城北7公里干海乡华力村,小地名叫陈家坪的一片台地上。墓为南北向,距地表深度0.7米,未见封土。墓室为长方形,长3.56米,宽1.50米,高1.57米。平顶。墓室全用人工打制的石条砌成。石条长95-115厘米,宽48-52厘米,厚20-22厘米。前端有两扇石墓门,每扇门高160厘米,宽150厘米。墓底全用边长约50厘米的正方形石板铺砌。该墓早年被盗,经清理发现以下文物。

  • 标签: 石室墓 盐源县 石条 五铢钱 石板铺砌 嘉量
  • 简介:<正>高文先生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砖》和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石》两书,汇集了四川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砖(含纪年、文字砖)、画像石拓片(照片)606幅,与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砖、画像石较多的几个省区和已出版的汉画专著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画像石,以众多汉阙画像和崖墓画像为全国罕见;画像砖,则以内容丰富而数量众多居全国之首。这六百余幅汉画作品,再现了四川境内1700多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的不同侧面,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 标签: 四川汉代 汉画像砖 汉画像石 拓片 金石 石刻画像
  • 简介:汉代画像中,最常见的布局是“对举”,即构图两相对应地布置。如:日神与月神、伏羲与女娲、天禄与辟邪、青龙与白虎的对举等。这种布置方式有的是因两个构图中心的需要、有的是方位的原因等,更多的则带有哲学寓意——阴与阳的统合等,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为便于进行这篇文章下面的探讨,我们将这种“对举”现象姑称为汉画中的“二”。

  • 标签: 汉代画像 “三” 布置方式 对举 “二” 构图
  • 简介:在包头地区的召湾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瓦当,这些瓦当是汉文化遗存之一,对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史实,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包头出土的汉代瓦当陶质细腻,坚硬,颜色深灰,采用的是模印制法,瓦当形状为圆形。瓦当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圆形纹饰

  • 标签: 包头地区 汉代瓦当 纹样 特点 图形文字类 云纹瓦当类
  •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重大的科学成就。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闻名全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本文仅就汉代画像砖、汉代画像石棺、汉阙、汉代崖墓上的雕刻中所表现的制盐工艺、酿酒工艺、斜织机、圆周率、高层建筑、桥梁、亭院等图象作些讨论,其中不少是独创性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鲜明的特色和高超的技艺。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 崖墓 石棺 古代文明 中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