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云南古青铜文化的青铜器以其精美的铸造的工艺,诡异的构思,神秘的造型及独特绚烂的民族特色和夺人的艺术魅力闻名中外,强烈凸显了中国多元青铜文明的特征。青铜器上的装饰是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动物是中国青铜器上装饰题材的主题,

  • 标签: 孔雀 滇文化 云南 青铜器 考古工作
  • 简介: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文化,以其别具一格及鲜明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于世。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扣饰、贮贝器…,其中大量青铜农具的存在是其青铜文化中一大地方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青铜文化体系。

  • 标签: 青铜文化 滇文化 滇国 青铜器 出土 兵器
  • 简介: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史书对于他们的农食住行等情况一无所载,本文根据出土文物及相关资料,对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考证,窥斑见豹,借此我们也能对两千多年前人略加了解。水平有限,希请大家斧正。

  • 标签: 衣食住行 出土文物 生活状况 史书
  • 简介:<正>一件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珍品——人七牛贮贝器,出土二十七年之后,在除锈处理中显露布满器身的精美图象,更加提高了这件珍贵文物历史的与艺术的价值。1956年底,在云南普宁石寨山,对国王族墓葬大规模的发掘和所出大批珍贵的文物,形象地反映了西汉前后聚居于滇池区域的族奴隶制社会的情景,是新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一件存贮货币贝壳的七牛贮贝器,出土后二十多年来一直被认为生有绿锈的器身是光素无纹的。最近,该

  • 标签: 十七年 器身 石寨山 除锈 考古发现 青铜器物
  • 简介:<正>1989年元月初旬,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曲石乡江南村张家寨麻栗山出土两件青铜器,一为铜案,一为铜盒,系当地农民张正益建房扩地基控削山坡时掘出。铜案由案面、脚架组成,案高11.4厘米,案面长38.6厘米,两头宽24.3厘米,中间宽15.2厘米,厚0.35—0.4厘米,四角微上翘,中间稍狭且微凹,呈弧形状。案面下前后两侧连接对称“山”字形脚架,脚架由上端三根纵架,下端一横架组成(图一)。

  • 标签: 滇越 土青 脚架 百越 云南青铜时代 石寨山
  • 简介:有关云南清代的民族形象,当首推《皇清职贡图》、《广舆胜览》,但是只能是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其实,清代民族风俗画集大成者,应该是李诂绘制的《南夷情汇集图册》。李诂,字仰亭,昆明人,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职业画家,擅花鸟、人物,尤以工笔青绿山水画见长。...

  • 标签: 彝族 云南民族 男子 哈尼族 支系 傣族
  • 简介:去年广西玉林发现十几张“黔桂边区贸易局流通券”伍圆和壹圆票,伍圆券为未流通的新票,壹圆券为加盖了“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印章的旧票。

  • 标签: 南人 壹圆券 革命 贸易 流通 印章
  • 简介:<正>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 标签: 二里头一期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
  • 简介:西王母的传说起源甚早,《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中就有相关记载。西王母究竟是人抑或是神?学术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趣的是,殷墟甲骨文中也有“西母”,与“西母”并提的还有“母”。甲骨文中的“西母”与载籍中的“西王母”有无关系,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将载籍中的“西王母”与甲骨文中的“西母”作了仔细比对,发现二者虽有差别,却也不无相似性和关联性。二者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周及其以后的西王母崇拜习俗或可追溯自殷商时代。

  • 标签: 殷墟卜辞 方神崇拜 神话传说 西王母
  • 简介:盐津豆沙关的"僰人悬棺",科学上应正名为"崖洞式崖葬"。它与川南珙县麻塘坝及贵州的同类遗存最为接近,故其年代也应相近,即相当于明代中期以前,早不过宋代。

  • 标签: 云南盐津 僰人悬棺 考察
  • 简介:字体在卜辞类型划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类的目的就是为断代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在研究花字体类型的基础上,对这批卜辞的刻写时代做出推定,必将进一步推动对非王卜辞的认识与理解。

  • 标签: 花东卜辞 字体特征 类型划分
  • 简介:灰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四坝文化类型遗址,距今3900—3400年之间。因先民们生活居住时间长.生活垃圾堆积成“灰山”而得名。遗址内曾出土石器、陶器、骨器、铜器、金器等各类文物1003件。从考古资料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得知灰山先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及宗教信仰。

  • 标签: 东灰山人 生活 生产 信仰
  • 简介:《顺天府志》记载:“宝泉局作厂在东四四条胡同”。《一统志》:“宝泉局旧址在东四牌楼北,仍明旧址,另设四厂鼓铸”。《清会典》:“满汉侍郎各一员以总之,满汉司员各一员监督,其下有大使五员。四作厂:一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为作厂;一在钱粮胡同为南作厂;一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胡同东北为西作厂(俗称其地为钱局);一在北新桥三条胡同为北作厂。均隶属户部”。

  • 标签: 宝泉局 遗址 清代 胡同 牌楼 旧址
  • 简介:明清时期溪窑米黄釉瓷因其釉色独特,造型古朴,艺术风格古雅而被民间广泛珍藏,曾被选为明清两代宫廷贡品,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目前已知的溪窑米黄釉瓷以传世品为主。本文通过考察溪窑米黄釉瓷传世品的装饰手法和特点,进一步揭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 标签: 东溪窑 米黄釉瓷 装饰
  • 简介:太原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郭淑英山西省博物馆1953年太原太堡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当时由太原市文管会收集,之后,这批文物移交给山西省博物馆收藏。1962年高礼双同志将太堡发现的部分陶器和骨器在《考古》第9期上作过简单介绍。19...

  • 标签: 山西省博物馆 文管会 灰陶 鼓腹 东下冯 出土器物
  • 简介:本文通过对龙山遗址及其他相关遗址地层关系及典型陶器形制的分析,将龙山文化分为四期,年代在公元前1930~前1680年。在分期的基础上,通过陶器分群考察了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构成、渊源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龙山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衰落期三个阶段。其构成成分复杂,主体文化因素为齐家文化、后石家河文化及客省庄文化因素,齐家文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龙山文化是迁的齐家文化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 标签: 东龙山文化 分期 文化因素分析 发展进程
  • 简介:团山古遗址,1961年公布为吉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包括团山山城,山麓以北铁路两侧平地。早在1921年东北考古先驱李文信就对该遗址做过初步调查,此后又专门研究并有报告发表。

  • 标签: 古遗址 调查简报 考古 先驱 李文信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辽阳博物馆馆藏“丹王官”刻石出土于辽阳市啤酒厂附近,出土时问不详,我馆将其定为辽代文物。刻石通体呈方形,长约51厘米,下半部残缺,截面长、宽各约24厘米,顶部四面斜收呈攒尖式结构,柱而上刻有楷书“丹王官”四字。

  • 标签: 辽阳市 刻石 馆藏 王宫 啤酒厂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