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敦煌文集》卷四所载《破魔文》,由王重民先生据敦煌卷子伯二一八七号(甲卷)及斯三四九一号(乙卷)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文集》校记所引乙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降魔神押座文。(344页)

  • 标签: 变文字义 敦煌卷子 降魔变 敦煌变文 引文 讲经文
  • 简介:<正>项楚同志对蒋礼鸿先生《敦煌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以下简称《通释》)的若干语词条目,进行了考释(项楚;《敦煌文字义析疑》,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下文简称《析疑》)。其中有些条目的注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就管见,略加叙述。(走歷)(走赤)《通释》404页,《文字义待质录》写道:“《百鸟名》:‘涛河鸟,脚(走歷)(走赤),寻常傍水觅鱼喫’。(页852。指见《敦煌文集》一书页数,下同)甲卷作‘曆剌’?

  • 标签: 敦煌变文 古籍出版 景德传灯录 变文字义 析疑 讲经文
  • 简介:<正>周祖谟先生云:“事情总是创始者难。”(《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敦煌文校勘释义先行者作的正是创始工作,因此创始者先行者校释中存在千虑一失是很自然的,对先行者所作的一些条目,几经推敲玩味,发现不无可商之处,于此略申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精求是。《捉季布传文》“既交朱解来寻捉,有计隈衣出得身。”(五九页)王重民先生校(重见简称“王校”。他仿此):“校记”[七八]云:“丁卷‘隈衣’作‘隈伊’,戊、辛两卷作‘隈依’。冯云:‘伊、依皆较衣好,隈应是偎之误’”。(七七页)作偎依?偎依成词,然词义于文文义未安,故冯说仍未允洽。今谓隈衣、隈伊、偎依并系抄

  • 标签: 校释 敦煌变文 讲经文 说文解字注 校记 周祖谟先生
  • 简介:敦煌文献自发现到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人们对其中文的研究可谓用力甚勤,在词语释义、文字校勘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文献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们在考释、发掘词义时,仍然有一些词语未被准确地解释,在校勘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等在编纂中,本应该收录文中出现的词语而未收,也使一些词条的例证晚于唐五代.本文选取敦煌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和校勘.

  • 标签: 敦煌变文 词语 考释 校勘
  • 简介:有关研究敦煌文词汇的文章已有六七十篇.但敦煌文中的词汇就像无尽的宝库,总是有抉发的地方.本文选择其中数例词语,加以考释.

  • 标签: 敦煌变文 词语 考释
  • 简介:文中藉助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对敦煌文中的"汝""何碓无觜、孤碓无觜""初来花下""博""沿寮""复制""悬沙""椷"等八则疑难字词,从形、音、义三方面对它们的词义作了细致深入的辨释。

  • 标签: 敦煌变文 疑难字词 词义 辨释
  • 简介:<正>自从敦煌文写本发现以来,学界仅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加以研究,还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存在,进行系统的考察: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文作为“转变”的底本,供“转变”所用;或指出“转变”就是“转唱文”,但问题在于,“文”是不是都用来作为“转变”的底本,都供“转变”所用?“转变”作为“转唱文”的一种艺术,它到底是怎样的?对此,前贤学者或者忽略不论,或者只论不证,尚无系统的考证文字,因而有进一步回答的必要。按“转变”一艺,在唐五代之文献记载中凡有四见:一、《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载:

  • 标签: 敦煌变文 敦煌写本 高僧传 降魔变文 文献记载 功德
  • 简介:<正>王重民王庆菽等六位先生整理校订的《敦煌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1984年重印。以下简称《文集》)出版之后,先后经一些专家、学者的校勘补正,文字讹误大为减少,成绩十分可观。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书如扫落叶,问题很难扫清。笔者最近研读此书及诸家的校订文字,也发现若干可商订之处,兹录其要者四十五则,就教于方家。(1)《伍子胥文》:子胥语已向前行,女子号跳发声哭。(《文集》6页,以下只标页数,不赘书名。)徐震堮先生蠺?重出简称徐校,他人例同):“‘声哭’疑当作‘哭声’”。①按,此说

  • 标签: 目连变文 讲经文 敦煌变文 妙法莲华经 殿下 道经
  • 简介:本文从语料、词汇、语音和语法四个方面对整个20世纪的敦煌文语言研究作了简单地总结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 标签: 敦煌变文 语言研究 综述
  • 简介:<正>1991年4月11日,县文管所根据农民提供的线索,在蒲江县城东3.5公里处之东北乡金马村5组关子门发现唐代“观经”造像石窟1处。该石窟位于蒲江通往眉山的古道旁。此石窟,从未见诸文献记载,文物普查时也未发觉。发现时石窟已被乱石、泥土掩埋一半。经过清理、冲洗,现已全部显现。该石窟造於一块白砂石包上。石窟顶部为平顶,高1.6米,宽2.4

  • 标签: 唐代 石窟 造像 无量寿佛 观世音 菩萨
  • 简介:《伍子胥文》是敦煌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子胥告令军兵”、“君不索吾身命,由自予之”、“隈形即立”、“抽刀剑吼”等处之解释仍未能餍心切理,或者校注者漏释,或者当另作他解,文意方通。

  • 标签: 《伍子胥变文》 隈形 倒装 丫叉句
  • 简介:此文对敦煌本《王昭君文》的创作时间提出了新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文中所提及的部族名称及风俗礼仪等描述,认为文中的突厥实际当为回纥。论文进而通过对昭君与唐和亲回纥的咸安公主的画像、在塞外生活时间、和亲对象、祭文等线索的对比,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王昭君文》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政意义。

  • 标签: 《王昭君变文》 回纥 咸安公主
  • 简介:<正>在四川唐代的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有三种表现形式,兹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代分别论述于下。(1)“阿弥陀佛与五十二闻法菩萨”,该图又称“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或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陀罗”,或名“五通曼茶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三尊佛、菩萨像的曼荼罗(即佛一尊,菩萨五十二尊)。六朝至隋唐的阿弥陀佛为中心的“西方净土”不少,这种组合是最早的一种净土变相。

  • 标签: 阿弥陀佛 摩崖造像 西方净土变 四川 菩萨 寻杖
  • 简介:<正>《药师经》是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正>《敦煌文集》是蒐辑敦煌出土汉文卷子中说唱故事类作品的总集性著作。为它作补充的,国内近来多有。如,周绍良先生在这方面贡献最大,在《敦煌文论文录》中附录五篇,又据日本龙谷大学藏本校录出《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一篇。此外,潘重规先生《敦煌文集新书》补入台湾藏本一篇。最近张锡厚同志又据苏联新发表材料补录一篇,这些都是可喜的成绩。他们都是从新公布的材料中校录出来的。查阅早已公布的北京《千字文》号,伦敦斯号,巴黎伯号等原卷或其缩微胶卷,进行爬梳剔抉的,也有人在。如,刘铭恕先生在《斯坦因劫经录》中录出若干条(但未明

  • 标签: 敦煌遗书 敦煌变文 道经 讲经文 敦煌卷子 台湾
  • 简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保护、利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安全防范,避免文物在教育、参观、展示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避免文物的失窃。结合日常博物馆安全防范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物、展品现状对藏品受到损伤、盗窃时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事前、事中、事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根据当前博物馆安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探讨博物馆安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路径和措施。

  • 标签: 博物馆 安全管理 安防体系 突发事件分析
  • 简介: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的重大意义,在当时浙江银行发行纸币的图案中亦得到反映,即意味封建皇权的“双龙”被意味民众觉醒的“双狮”所代替。

  • 标签: 辛亥革命前 图案 银行 浙江 双龙 封建统治
  • 简介:近来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已注意到中唐敦煌石窟在经内涵、分布格局及与主尊间的互动等方面皆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致力于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这场时代的巨变应摆在中、印佛教交流的大格局下来看待。盛唐以后中印度南传佛教以密法“佛顶尊胜经”为首进入敦煌后.连带地引入中印胎、金两界密法与相关的唯识、真常“有系”经典的思想及造像。敦煌传统以北传为主的佛教则选择“空系”的“金刚经”及“思益经”等以为响应,而揭开了南、北传佛教交流时在敦煌石窟所产生扣人心弦的一场巨变。

  • 标签: 中唐敦煌石窟巨变 有系造像 空系造像 北伟佛教交流
  • 简介:“圆觉经”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山大佛湾摩岩造像的南岩西段,刻于南宋,是宝顶山摩岩造像中最大的一窟,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窟。对于该窟刻石,古今学者研究甚众,但限于条件,至今无一如实全面著录该窟的著述面世。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窟刻石,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方家教正。

  • 标签: 造像 刻石 大足石刻 古今 南宋 学者
  • 简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流行一种较为特殊的花鸟画题材——花果杂品图。这种包含花卉、蔬果、禽鸟、虫鱼等内容繁杂的长卷与册页,与宋元以四君子题材为主流的文人花鸟画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相联系的新现象,来探讨此时文人花鸟画在审美观上的变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宋元文人花鸟画的历史,分析文人花鸟画从宋到元在题材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主流是象征文人品格的四君子题材,潜流是元代出现的品类较多的墨花墨禽;第二部分,通过吴门文人的作品和诗文,具体分析花果杂品图所绘内容与人的感官——眼、耳、口、鼻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通过此时吴中文人闲居的生活方式,分析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紧密相关的原因是文人们对自惬之意的追求;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花果杂品图传达的新的审美观,阐明文人花鸟画的审美变革——从四君子的“清雅”到花果杂品图的“闲雅”。

  • 标签: 明中期 吴门 花果杂品图 闲雅 花鸟画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