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新型城市化增长模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战略,老城区成为城市发展战略非常重要的一环。与城市发展战略背景相平行,新时期国内城市面临重要转型,以北京、广州、武汉、济南、景德镇等城市为例,阐述新时期城市遗产保护发展的模式与面临的主要任务。

  • 标签: 新时期 城市遗产 保护 任务
  • 简介:新疆所处区位条件决定了边境的稳定与发展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把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边境城镇体系的构建来密切边境城镇与腹地的联系具有积极作用.边境城镇体系通过交通轴线的连接,对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分工的核心、节点、边境城市和口岸小城镇进行空间纵深配置,从而发挥对外开放的城镇整体优势.口岸型小城镇是边境城镇体系的前沿,最具特色.在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口岸可考虑直接设立建制镇.在一些自身设镇条件不足的口岸,可考虑与地方、兵团联合设镇,协调管理.

  • 标签: 新疆 边境 城镇体系 口岸小城镇
  • 简介:文章阐述了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传统的地理信息利用方式存在着信息不能共享,传输速度慢,工作量大,收藏成本高,信息利用率低等严重问题.认为,新时期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主要是开发大众化地理信息产品的建设,即广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化和有序化建设,改善地理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共享性;地理信息精品的建设,即从深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和建立完善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联机检索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开发地理信息的智力性资源、预测性资源和提高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创新机理,加快地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重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深层开发和利用的途径.①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②尽快建立地理信息网,加强地理科学数据库建设;③实现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增强文献的时效性;④加强信息人才培养,转变服务职能;⑤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标签: 地理科学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 简介:试论开元时期农业的发展王双怀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构成这个盛世的因素很多,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世纪以来,论述“开元盛世”的文章不少,却没有关于开元农业的专文发表。这种状况是与农业在开元时期所处的地位很不相...

  • 标签: 水利工程 耕作技术 耕作方式 《通典》 人口密度 农业生产
  • 简介:北宋时期(960-1127年)有记载的疫灾年份59个,疫灾频度为35.1%。其疫灾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秋、冬季节较少发生。整个北宋时期,疫灾频度呈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除960-969年上接五代疫灾周期和1120-1129年下接南宋疫灾周期外,其余时间可以划分出3个波长为50年的波动周期,第一波(970-1019年)疫灾频度为10%-40%;第二波(1020-1069年)疫灾频度为20%-60%;第三波(1070-1119年)疫灾频度为20%-70%。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江淮之间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很少有疫灾流行,且疫灾都与战争有关。长江三角洲和开封地区为全国一级疫灾中心,成都、西安、洛阳、长沙为次一级疫灾中心。这些疫灾中心的形成,既与其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有关,也与其人口流动性相对较高有关。

  • 标签: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时空分布 北宋时期
  • 简介:古代人饮茶用盏,进而用敛口深腹的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補用盏時茶水易冷和落塵的缺点。茶壶开始流行,始於東汉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大量的烧製,至清代已是百品竟新,生产上达到了歷吏高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上饮茶風尚极为盛行。當時不仅讲究茶質的优劣、製茶的方法、貯存用具与埸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使用美的茶具,这

  • 标签: 雍正皇帝 乾隆时期 康熙朝 乾隆朝 清代康熙 圈足
  • 简介:苕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源,也是太湖与钱塘江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作为江南的一个次区域,具有地理文化学上的范本意义,但在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以河川流域作为次区域研究目前比较少见。正基于此,本文从人口集聚、水利兴修、次中心点的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秦汉时期苕溪流域开发的研究,揭示次流域经济圈在早期开发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 标签: 秦汉时期 浙江 苕溪流域 农业经济 水利建设
  • 简介:<正>《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历代州域形势》:“二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踰陇坻,北不出汾晋。”然《晋书》卷一四《地理志》却曾明白有这样的记载“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

  • 标签: 十六国时期 《读史方舆纪要》 《晋书》 地理志 沦没 刘聪
  • 简介:撤废州县政区建制是熙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熙宁元年至九年,尤其是王安石当政期间,一批户少役繁的州县被撤销.虽在宋神宗主持新政时期,有部分已废州县得到复建,但整个宋神宗时期仍有22个州、116个县被撤.省废州县,裁官减役,省费节流,对缓解当时冗官冗费和减轻百姓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务实的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大,在元祐初大部分得以幸存.

  • 标签: 熙丰变法 省废州县 王安石
  • 简介:疫灾是由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导致人类健康与生命损失的灾害。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771~220年)见于记载的疫灾年份57个,疫灾频度5.74%。其中,春秋战国为1.64%;西汉为7.33%;东汉为15.90%;公元前二世纪为4%,公元前一世纪为9%,公元一世纪为12%,公元二世纪为15%。不排除疫灾记载有近详远略的可能,但从全国范围看,先秦两汉时期疫灾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疫灾发生的季节除秋季较少外,春、夏、冬季的概率差不多。在周期性规律上,该时期经历了2个大的疫灾稀少期和3个大的疫灾频繁期,第一个波动周期(公元前200公元前120年)约80年时间,波峰不很明显;第二个波动周期(公元前120~80年)长达2个世纪,其中公元前50~50年的疫灾频度高达17%,为两汉之际的疫灾高峰;第三个波动周期始于80年,东汉灭亡尚未结束,而是下接三国时期的疫灾高峰。在空间分布上,疫灾分布与入口分布有高度相关性,先秦时期仅黄河、长江流域有疫灾发生,西汉时期由于匈奴的介入,蒙新高原开始有疫灾记载,东汉时期南方入口大量增加,东南沿海开始有疫灾记载。总体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疫灾是北方甚于南方,但随着时间推移,南方疫灾比重不断提高,反映了南方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 标签: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疫灾分布 先秦两汉
  • 简介: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时期 长江 清浊变化
  • 简介:吉林省青铜时期聚落地理研究王妙发一前言本文以行政区域而非自然地理区域为考察对象,是因为本文的全部资料来源《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以下简称为《吉林》)①是以省为单位提供的相关研究材料。照理说聚落地理学角度的观察,本来以自然地理区域为背景是最正常的...

  • 标签: 青铜时代 聚落地理 吉林省 文化层 聚落遗址 地理环境
  • 简介:<正>我国的植被,特别是森林,在远古时期就是相当茂密的。传说在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因此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传说尧的居地是在现在山西省西南部汾、浍、涑、河诸水流域之间。至少在这一带是有很多的森林的。汾、浍、竦河之间,

  • 标签: 历史时期 植被 远古时期 西南部 居地 农业
  • 简介: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上)史念海《论语》记载孔子对于子贡的问政的解答,说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段答辞不时为后世所称引,足见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足食就是要多积蓄粮食。能够积蓄粮食,就需要多开垦田亩,勤事耕耘。具体说来,就是要经营农业,还...

  • 标签: 隋唐时期 农牧分界线 农耕地区 半农半牧 游牧民族 地理志
  • 简介:<正>岭南,又名岭表、岭海、岭峤、岭外,为地域名称,指今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岭南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为一独立地理单元,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本文论述的范围,大致包括今五岭以南,南海以北;十万大山、九万大山以东,阴那山、莲花山以西的地区。行政上约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陆地部分,并涉及今越南东北部的部分地区。除越南部分外,面积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占全

  • 标签: 岭南地区 历史时期 交通发展 十万大山 亚热带地区 陆地部分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明清时期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张芳海河流域在明清时期为京畿之地。为了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每年需从南方漕运大批的粮食。明清每年额定的漕粮为400万石。但漕运艰巨,“京仓一石之储,常糜数石之费”①。为了减少对南方漕运的依赖,明清两代都重视发展畿辅地区的农业生...

  • 标签: 海河流域 明清时期 兴修水利 《大清一统志》 徐贞明 稻田
  • 简介: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 标签: 历史时期 武陵山区 丹砂产地 分布 变迁
  • 简介: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 标签: 明清时期 陕西 人口迁移 中国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