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大亮点之一就是掀起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热。这一热浪席卷全国。最近,很多学者提出,在热浪当中要有冷静的思考,要把遗产学学科建设提到议程上来,并对遗产、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 申报 文化建设 学科建设 概念
  • 简介: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 标签: 认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 旅游本真
  • 简介: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和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和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和再物质化/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化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 标签: 食物消费 认同 味道 再物质化
  • 简介: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联系,在“非遗”的立法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它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为此,建议将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及时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大普查,紧抓“非遗”立法中民族民俗文物应保护的机遇,改变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障体系真空,修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独立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 标签: 非遗 立法 文物 保护
  • 简介:乡村旅游的关键核心是体验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安顺屯堡为案例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者需求以及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途径,提出加强互动参与,活态传承;针对性资源活化;保持“原真”性保护途径,以期在乡村旅游机制下更好的保护利用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乡村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屯堡
  • 简介:“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儿会”反映了所传唱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是当地的特色民俗之一,不仅具有很高文学、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严重萎缩。本文通过对“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 保护 传承
  • 简介:通过对苏州古城区文化空间的调查与问题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到规划管理中的观点和具体策略,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文化空间 场所营造
  • 简介: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文化载体 空间数据库 地图表达 蔚县剪纸
  • 简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景舞台剧 《夷水丽川》 湖北恩施腾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