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访谈问卷、草图绘制、因子分析及现场路线记录等方法,对西湖周边游客及其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游客对于微观空间的意象,并抽象得出了宏观空间结构意象。通过这些数据,试图探讨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是否存在关联度,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何种强度的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环西湖的游客主要有两种空间活动类型,即全体利用型和周边利用型,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每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这与图片辨认得分结果及所绘制的意象地图中空间意象五要素出现的频数相吻合,即旅游者对空间意象的感知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西湖环湖景区规划与设计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简介:十六大针对我国国情以及世界信息化的现实,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笔者认为必须了解并正视中国信息化的初始条件,例如,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呈现多层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第三产业的比例偏小、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亟待变迁、文化变革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完善、教育水平低等.努力避免由于这些初始条件引起的路径依赖而产生的锁定.笔者认为,为了避免锁定,作为政府应提高认识,关注长远与差别;重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信息化进程顺利进行.
简介:合肥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公文化是诸多文人志士、专家学者探寻开发的重要宝藏。多年来,合肥在包公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整合、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挖掘了包公文化的历史源头,并结合本地和外地包公文化的发展现状,在平台、资源等方面,总结出了目前合肥包公文化发展面临的三个困境,揭示了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矛盾源泉。本文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模式,如融入现代化手段、拉伸包公文化旅游的大格局等多种方式,探寻出适合合肥本土发展包公文化旅游的新路径,从而促进合肥包公文化的繁荣发展。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