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评述地表地球化学数据解释和显示的系统方法,并讨论地表地球化学测量的直接和间接方法。地表地球化学数据的解释一开始必须着重确定背景值和可能出现的异常样品。可以利用直方图和概率关系曲线图来实现这两类样品的区分。由于地表地球化学数据本身存在干扰噪音,因此需要使用各种平滑化技术,包括线形测区的移动平均值和网格数据的移动单元平均值。利用一种方差分析法可以评价采样密度的充分程度。所有地表地化数据都必须符合地质评价结果并有助于对石油潜力的评价,同时在统计学上也要有意义。对多元统计法进行了评述,包括比率、交会图、分类对比类图以及三元图。对比较先进的多元统计技术作了简要介绍,例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地表地球化学数据的图形显示往往是最终成果。介绍了如何根据不规则间距的控制点建立规则网格的不同方法。对于估算网格点值的地质统计分析和克里格方法进行了相当深入的讨论。对于详细等值线制图和彩色浓度差异制图的局限性也作了介绍。
简介:二次采油是把储层流体从注入井驱替到采油井的采油过程。这个过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储层连续性和均质性(流体传导能力)的认识以及注入流体能够波及的储层体积。在任何注水或注气开发项目中,注入流体通过细微裂缝、断层或高渗薄夹层窜流,都会产生诸如驱扫效率低下和油气采收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认识注入井和生产井之间直接连通性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对防止出现这些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虽然地震成像、沉积地质研究和油藏模拟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用于确定二次采油项目的可行性,但是示踪剂测试是唯一能够提供有关注采井之间的直接连通性、流动通道和地层非均质性的技术手段。文中详细回顾了化学示踪剂在IOR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在注水开发油田成功应用的一个实例。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识别和解释直接连通性、评价地层非均质性和计算波及的孔隙体积。
简介:许多人已经在着手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IOR)的方法。但是,研究仍然停留在使用实际岩心样品定量评价油层润湿性上面。接触角是测量储集岩优先亲和性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悬滴法来研究油滴量、盐水矿化度、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油酸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储集岩润湿性的影响。16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把10,15,20,25ml的油滴分别滴入矿化度为0,50000,100000,150000ppm的NaCl盐水中。做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油滴量和矿化度对接触角的影响。在完成的3次实验中,用含酸量为0.374,0.561和0.986mgKOH/g的原油样品研究了含酸量对接触角的影响;另有3次实验采用盐水、原油和聚合物溶液研究了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对接触角的影响;最后,有2次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接触角的影响。以上所有实验都采用的是实际岩石和原油样品。结果表明在达到了临界水矿化度时存在着一个特定的油滴量。这种临界水矿化度是油滴量对接触角没有影响时的矿化度。岩石润湿性下降低于临界矿化度和上升超过临界矿化度都取决于油滴量。所获取的结果表明,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在测量接触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还表明随着原油中的含酸量增加,接触角降低。因此,预计含有低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比含有高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更具有亲油特性。温度和油浸流体粘度的增加能使所测量的接触角减小。本项研究结果已形成了一个新的临界矿化度的概念,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使用接触角技术测量润湿性的一些因素。
简介:济阳坳陷巳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1995年以来预探圈闭情况统计表明,预探圈闭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地质认识、技术进步和勘探投入等。地质条件、资源规模等基础因素仍然是影响预探圈闭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地质条件优越的富油凹陷或区带,预探圈闭成功率高、勘探潜力较大。预探圈闭钻探效果与勘探程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勘探程度较低的古生界、深层和潜山圈闭升级率较高;勘探程度较高的古近纪、浅中层和构造圈闭预探成功率下降。圈闭升级率的变化反映了地质认识、技术水平等对圈闭勘探效果的影响。勘探技术发展和进步是提高济阳坳陷圈闭预探水平的有力保障,也是近期保持济阳坳陷探圈闭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和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较高,钻探的目标复杂隐蔽,勘探的风险增大,足够的预探工作量投入,是保证良好的资源序列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之一。
简介:元素化学特征的变化已在油气盆地井间地层对比中得到运用。但很少有公开发表的文献明确地将化学地层与物理对比(physicalcorrelations)联系起来,更没有人在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中将这二者相联系。本文将化学地层学方法用到南非卡鲁盆地(KarooBasin)二叠系博福特群(Beaufort)河流相沉积地层研究中,对三个测量剖面进行了地层对比。利用基于直升机载激光雷达(Heli-LIDAR)数据开展的年代地层对比结果,对化学地层对比结果进行了验证,以便对相距7公里的两个剖面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此外还参照基于GoogleEarth绘制的地层图进行了验证,以便对相距25.5公里的两个剖面进行对比。利用细粒岩性研究成果开展了化学地层学表征,在厚度约为900米的地层段内划分出了8个化学地层组合,厚度在50米和250米之间。在该地层段内观察到较粗粒岩性(河道沉积带)的地球化学组分出现过两次明显的变化。在相距7公里的两个剖面上开展了更高分辨率的化学地层组合细分,划分出了4个相关的地球化学单元(厚30~60米),用于高分辨率地层对比。间距为7公里和25.5公里的两对剖面的化学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对比的结果都高度一致。所研究地层段的厚度和剖面间距与公开发表的地下层序的化学地层学研究成果相似;因此地下河流沉积体系化学地层对比的地面验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本文的博福特群沉积地层相似。
简介:文中提出了适用于巴肯页岩油藏的一种新化学提高石油采收率法(IOR)。这种方法是通过在标准的水里压裂液中加入一种特定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巴肯组油藏位于威利斯顿盆地,储层为晚泥盆世至早密西西比世的地层,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在美国的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和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都有分布。巴肯组由三段组成:下段页岩、中段白云岩/粉砂岩和上段页岩。该组的页岩段是在相对较深的深海环境中沉积的,白云岩/粉砂岩段是浅水期沉积的滨海相碳酸盐岩。巴肯组中段埋深约3.2km,是主要的石油储层。上段和下段都是富含有机质的海相页岩。巴肯组页岩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很大,USGS在2008年4月发布的评价报告认为其石油技术可采储量为30-43亿桶。过去巴肯组油藏的石油生产很有限,但随着水平井和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巴肯页岩区现在已经成为石油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巴肯组油藏实现经济开发的一个关键是在储层中产生分布广且连通性好的裂缝系统。实验室研究表明,特定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渗透率低且呈混合润湿性到油润湿性的巴肯组中段发生作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具体地讲是,将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水相(如水力压裂液)可以提高混合流体进入含油饱和度很高的致密基质和微裂缝中的自发渗吸能力。这能够将更多的石油从储层孔隙中驱替出来进入裂缝系统,再流入井筒中。因此,向压裂液或其他水基增产处理流体中加入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