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地幔和地壳中出现的岩石的作用下,分析地幔和地壳物质熔化过程中产生的熔融体导致于出现一系列的衍生的岩浆。分析分为5个过程,这些主要过程引起岩浆熔融体组成的改变:3种分析类型(流体-岩浆的分析、结晶过程的分析和熔析分析)和2种类型的岩浆与它的基底的相互作用过程(岩尔的取代和同化过程)。

  • 标签: 岩浆 同位素 化学 原始 地壳物质 熔化过程
  • 简介:在注水井水量调配中,投、捞堵塞器所用时间占总过程的75%以上,所以提高测调效率关键问题是提高投捞效率。磁性作用投捞器一次下井可完成投、捞两个动作,是提高测调效率主要手段。工艺特点:(1)释放凸轮和释放牙块;(2)打捞仓内装有永久磁块,

  • 标签: 投捞器 双作用 磁性 水量调配 工艺特点 注水井
  • 简介:锁轮测试密封段能在井下做双向运动,并且一次下井可取得所有压力点的测试资料,以期达到水井分层测试工作省时省力、省作业费用和提高注水质量的目的。该项技术的关键:一是采用锁轮加连杆和笔尖扶正器;二是在偏Ⅰ工作筒上加收爪装置,与新密封段配合,实现新密封段重复下井测试;

  • 标签: 密封 注水井 双向运动 测试资料 测试工作
  • 简介:锁轮测试密封段能在井下做双向运动,并且一次下井可取得所有压力点的测试资料,以期达到水井分层测试工作省时省力、省作业费用和提高注水质量的目的。该项技术的关键:一是采用锁轮加连杆和笔尖扶正器;二是在偏Ⅰ工作筒上加收爪装置,与新密封段配合,实现新密封段重复下井测试;三是改进原测试方法,推出新的测试方法。

  • 标签: 测试资料 注水井 密封 测试方法 双向运动
  • 简介:应用井间示踪技术研究油水井间的高渗透带及大孔道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陕北某油田3个注水井组投加氚水和碘-125两种同位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半解析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特别是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一步注采调整方案及封堵大孔道控水稳油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陕北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 标签: 同位素示踪剂 井间监测 高渗透带 陕北油田
  • 简介:经地质研究认为,海槽的发育对飞仙关组鲕粒岩、鲡粒云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铁山、家坝构造与川东北的渡口河、罗家寨构造等同属于开江-粱平海槽台地相沉积。因此,铁山、家坝构造也应在飞仙关组具有很好的鲕滩储层。文中从地质、测井资料分析出发,利用Strata软件对铁山、家坝飞仙关组进行了储层预测研究,基本搞清了铁山、家坝飞仙关组储层的发育及分布状况。

  • 标签: 鲕滩 储集层 海槽 地球物理测井 速度反演
  • 简介:在各向异性介质中,P波反射具有非曲时差特性,地震波走时亦随排列长度的加大呈现非曲现象。因此,常规曲时距曲线方程已经不能满足描述地震勘探中日益复杂的地球介质模型的需求。为此,我们对曲时距曲线进行了改进——在走时公式中加入了含炮检距的四次项,并采用分式展开法表示。改进后的表达式在形式上接近于常规地震波曲型时距关系,清楚地描述了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速度随炮检距的变化。实例中可见其提高了复杂介质速度分析精度、改善了剖面叠加效果。

  • 标签: 各向异性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非双曲时差 速度分析
  • 简介:放射源丢失后在废旧金属冶炼厂被误熔融销毁酿成污染的事故屡屡发生。本文对放射性同位的种类和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描述了常见事故,并通过参与某金属冶炼厂放射源污染现场的测量对此类污染事故及其现场判定进行了案例分析与讨论。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源 放射源 熔融销毁 污染事故 现场判定
  • 简介:在塔北哈拉哈塘固井作业中,由于裸眼段、封固段较长,同一裸眼段地层存在多套压力系数,井筒内上下温差大,油气分布不均匀且存在裂缝型、溶洞型碳酸盐岩地层,采用常规固井极易诱发井漏,导致固井作业失败。针对以上情况,塔里木油田在该地区采用级固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哈拉哈塘区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应用的28口井固井质量全部合格,未出现井漏等复杂事故,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固井质量。图3表3参4

  • 标签: 哈拉哈塘 井漏 双级固井技术 固井质量
  • 简介: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西部边缘附近前陆地区内的二叠和三叠系裂缝型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天然气存在同位倒转现象(甲烷δ^13C〉乙烷δ^13C〉丙烷的δ^13C)。甲烷δ^13C值(-42-24%_00),天然气干燥程度和有机质成熟度(R_o〉2.2)都表明此处的天然气为成熟天然气,并且从东南向西北天然气的成熟度随着储层年代而逐渐增加。乙烷δ^13C值的范围在-44-25之间,而且在我们气田东北部同位正常天然气中乙烷δ^13C值偏高。为了解释西加拿大盆地前陆地区天然气发生同位倒转的原因,我们使用了封闭系统页岩的概念,即同时对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加热,产生的天然气乙烷δ^13C较轻而甲烷的δ^13C重。在拉拉米造山运动引起的变形和逆冲断裂作用的期间,这些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并在脆性碎屑岩一碳酸盐岩裂缝型褶皱中聚集,形成一些极丰富的天然气藏。这些天然气实际上属于成熟页岩气。局部地区较高的H_2和CO_2丰度可能是富合硬石膏夹层和底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形成的H_2和CO_2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混合进了释放的页岩气中。未发现TSR会引起天然气的同位倒转的证据。乙烷δ^13C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地区在热史、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的时间以及断层和褶皱发育时间上的差别引起的。研究区油田东北部和下伏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乙烷δ^13C值偏高(导致同位正常天然气)可能反映了其属于一个比较开放的页岩系统,该系统中早期形成的天然气已经散失。我们认为,同位倒转局限于封闭体系的成熟作用中,而且发生同位倒转的程度很可能与页岩中残留气体的相对量有关。

  • 标签: 天然气同位素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裂缝型储层 倒转现象 页岩气 成熟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水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 标签: 油气藏 油气储层 分隔性 地层水 锶同位素 评价
  • 简介:摘要作为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场所和最早微生物群落的栖息地,以蛇纹岩为母岩的热液系统(简称蛇纹岩热液系统)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要报道对一个斯的蛇纹岩热液系统的一系列同位研究,它就是位于日本白马岳地区的白马八方温采(北纬36°42′,东经137°48′)。我们从该温泉的两口井中采集了水样,所有水样呈强碱性而且都富含H2(201-664μmol/L)和CH4(124-201μmol/L)。虽然温度较低(50-60℃),但热力学计算表明H2有可能通过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已发现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具有以下氢同位成分:δD-H2=-700‰和-710‰,δD-CH4=-210‰和-300‰,δD-H2O=-85‰和-84‰。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甲烷的碳同位成分分别是δ13C=-34.5‰和-33.9‰。这-CH2-H2-H2O氢同位系列表明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机理与甲烷生成有关。八方1号井的氢同位组成与前人报道的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相似。重的δD-CH4(相对于同位分馏平衡关系)说明八方1号井甲烷中的氢不是来自分子态氢,而是直接来自水。这意味着这些甲烷不可能通过费-托式(FTT)合成而产生,而可能通过橄榄石的水合反应生成。相反,八方3号井很轻的δD-CH4(相对于同位分馏平衡关系)表明有生物甲烷混入。根据氢同位系列与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对比,直接由水生成无机CH4(不存在中间产物H2)可能在蛇纹岩热液系统更为常见。橄榄石的水合反应对于无机甲烷的产生可能有比以前想象的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同位素分馏 热液系统 甲烷生成 氢同位素 蛇纹岩 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