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1999年春天,BurlingtonResources公司开始对圣胡安盆地Lewis页岩层段的压裂增产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确定液态CO2加砂压裂(干压)作业在Lewis页岩中的可行性,并比较液态CO2加砂压裂与用水基系统压裂油井产量的变化。通过产量对比和试井资料定量评价干式压裂技术的压裂效果。Lewis页岩分布于整个圣胡安盆地,是深度大约为4000ft的Mesaverde组中的一部分。在1999年压裂处理的井中,有26口井采用了液态CO2加砂压裂技术,这是一种无水增产措施。其余的井(46口)则用氮气泡沫水基液体进行压裂。先前对Lewis页岩层段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凝胶液进入低渗透且具有天然裂缝的地层中时,能引起渗透率的降低。通过采用干式压裂方法采用无水基液对Lewis页岩层段进行压裂和支摔可以消除或减少对天然或人工裂缝的渗透率的伤害。
简介:十多年来工业界一直从事时移3-D或4-D地震成像技术的分析研究,有越来越多的文章报道了这方面的成功实例。最近报道的两个成功实例研究是:位于挪威北海的Draugen地区和位于英国大陆架之上的Cannet-C地区。这两个地区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提供了储层内部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优质图像。这些4-D结果改变了井位,并且减少了油田开发决策带来的代价高昂的风险(注意:本文的“4-D”表示时移地震成像)。本文重点阐述了4-D地震定量评价对石油经济的影响。在总结出4-D对油藏管理影响的几个方面后,便可建立经济模型来定量评价这种影响。该种决策性树状模型运用了贝叶斯定量计算4-D产生的修正概率。模型说明,即使4-D信息是不完善的,但对于钻加密井而言,还是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方案的价值。
简介:多个油田都采用了4D地震监测以改善油藏监测和油藏管理。本文描述了在合采注水井应用4D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的实例。为了优化水驱项目的地层压力和注水波及效果,注水井可对多个储层同时完井。但这可能导致各层段注水效果难以把握。钻遇的各层段储层性能可为预测波及效果提供线索。但却无法提供有关储层动态压力的情况和反映可能遇到的完井问题。对随时间变化的注水层段,监测其不同注入模式下注入效果的变化可分析、预测层段的相对水驱潜力。PLT结果(如能获取)也可及时指示特定时间点注入各层的流体分流情况。另外,如果地层压力数据的采集工作于投产后才开始,那么这些数据就可用于评估不同层段的压力区。4D地震监测是唯一能够全面观察储层的技术,根据4D地震解释的注水异常(3D地质体包络面)能反映监测期间特定地层的累计注水量。本文描述了基于储集性能(测井数据)、注水井效率分析、生产测井和地层压力测试以及4D地震监测数据而进行的注水分流对比。各种数据源的互证,可大大降低油藏管理和油藏开发决策(修井、加密井方案等)中的不确定性。4D地震监测在安哥拉17号区块的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显著提高油田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效益;而该油田的实例也充分表明,综合各类数据源可有效提高该类油田水驱效果的分析。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模拟白云岩孔隙系统的连续模型,一个岩石模型就可以反映大小相差多个数量级的多种孔隙类型。我们将从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获得的宏观尺度的岩石组构信息与从高分辨率二维电子显微图像所获取的微观尺度信息结合在了一起。根据矿物学特征、基质产状、溶模孔隙是否充填矿物晶体等,把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分成6个独立的岩石相。然后根据从电子显微镜图像获得的高分辨率信息,利用诸如不同的白云石晶体类型和硬石膏等几何对象模拟这些大尺度的岩石相。这样就可以大致反映出经过成岩转换的岩石样本的三维面貌,包括白云石晶体大小、孔隙度、产状以及不同基质相的体积和孔隙/基质/胶结物比。所建立的岩石模型可以反映从印模宏孔隙(直径达数百微米)至泥岩微孔隙(直径〈1微米)的孔隙大小分布。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同一个岩石样本的较高分辨率X射线层析成像的信息用作约束模型的孔隙大小分布的数据体。在不同的离散分辨率下在三维空间开展了孔隙大小分析和渗流测试,结果表明,最大的连通孔隙网络的孔喉半径为1.5至6微米。这种情况也说明,在没有准确了解真实岩石微观结构的情况下,如何选取X射线层析成像的合适分辨率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