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利用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处理铜-苯酚(简称铜-酚)和镉-苯酚(简称镉-酚)这类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模拟废水,采用胶质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分别单独、联合或先后处理等5种方式,探讨了这两类菌体对复合污染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及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微生物对铜-酚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对镉-酚废水。对于铜-酚废水的处理表明,当废水中苯酚浓度为50~200mg/L时,去除率可达80%以上,最高可达94.65%,其中铜的去除率较苯酚低;当模拟废水中铜浓度为30mg/L时,可达最高去除率(60.02%)。微生物对镉-酚废水的处理表明,当废水中镉离子浓度为4mg/L时,最高去除率为58.44%,苯酚的去除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简介:有机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施继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兰文波(中国科学院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有机包裹体,油气勘探和金属有机成矿,分析方法有机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勘探与金属有机成矿中的应用,已成为流体包裹体研究的...
简介: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NaCleq,密度为0.69~1.00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简介:为探讨丹寨古油藏的形成条件和热演化历史,本文对两种产状的烃类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古油藏经历了原油充注阶段、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和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在原油早期充注阶段,捕获于方解石、石英溶孔充填物中的包裹体有气液H2O包裹体、液相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05.8~167.3℃,盐度为13.0%~22.6%NaC1eq,密度为1.00~1.12g/cm3,代表原油运移充注期低温、中盐度、高密度油田流体特征.在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溶孔充填矿物中早期捕获的烃类包裹体发生变化或被破坏,包裹体中油裂解气泄露而沥青残留,形成沥青包裹体;封存完好的包裹体变为含沥青的气相烃包裹体.燕山期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形成方解石、石英构造裂隙充填物,其中的包裹体类型有沥青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和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7.7~245.8℃,盐度多为2.6%~8.7%NaCleq,密度为0.85~1.00g/cm3,反映了油藏破坏期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气田流体与地下水的混合流体特征.
简介:鲁溪岩体和下庄岩体为粤北贵东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岩体构造背景相同,空间上紧密共生,时间上近乎同时生成,但鲁溪岩体不成矿,而下庄岩体赋存着大量铀矿床。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究对深刻揭示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鲁溪岩体和下庄岩体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穆斯鲍尔谱和ICP-MS分析表明,两岩体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具有富铁贫挥发分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类似,具明显的负铕异常;相对于鲁溪岩体,下庄岩体的演化程度和挥发性组分F含量较高,而温度和氧逸度较低。从鲁溪岩体到下庄岩体,由于演化程度升高,F含量增高,温度和氧逸度降低,使铀在花岗岩中的丰度升高,赋存方式由不利于成矿的类质同像替换演变为有利于成矿的晶质铀矿形式存在,这是鲁溪岩体不成矿而下庄岩体有大量铀矿床的主要原因。
简介:60年代中叶建立的40Ar39Ar计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各种矿物岩石的年龄,探讨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重要地质问题。高精度40Ar39Ar计时技术的建立,使微钾矿物、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成为可能。本文综合了笔者十多年来从事流体包裹体...
简介:蒸发岩是保存古环境信息的宝库,而石盐是蒸发岩盆地完全干涸后最主要的矿物。石盐矿物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浅埋深状态就会固结成岩,没有孔隙并且不可压缩。石盐、石膏、钙芒硝、芒硝中的包裹体,是潟湖或陆地盐湖环境下,通过蒸发而结晶析出过程中所捕获的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因此,在石盐矿物的内部可以保存下来良好的原生石盐流体包裹体,它们记录了原始海洋/盐湖的温度、化学组分和大气成分的信息,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绝妙的直接记录。其中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记录卤水沉积时的温度;浅水环境石盐流体包裹体记录的卤水温度近似等于气温。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的卤水成分代表了海水/盐湖蒸发浓缩过程中的卤水,可通过其来推断当时的海水/盐湖水体的成分。石盐漏斗晶形成时是漂浮在卤水表面的,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捕获当时的大气,而石盐是一种稳定的无机矿物,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保存原始的大气信息。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其他传统地球化学手段无法提供的直接、精确、定量的地质记录,因此在未来的古环境研究中将成为焦点。
简介:对塔中地区30个储层包裹体样品进行了MCI(包裹体成分)与单体烃同位素分析。观察到包裹油与储层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有6个包裹体特别是下奥陶统样品显示C28-甾烷丰度相对较高、甾烷异构化程度相对较低、低分子量甾萜类化合物丰度相对较高等寒武系的成因特征,指示寒武系源岩对塔中地区有成烃贡献。多数分析包裹油显示中上奥陶统成因生物标志物特征,以及介于寒武系与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之间的单体正构烷烃同位素特征,个别包裹油显示与中上奥陶统完全一致的单体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特征,指示中上奥陶统对塔中地区也具有成烃贡献。塔中部分包裹油与储层油间、包裹油间显著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异,指示该区具明显的多期成藏特征。塔中储层包裹体成分分析可有效地用于识别端员油、多期充注与混源聚集、恢复生物降解、气侵等次生改造原油面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对于叠合盆地的油气成因与成藏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简介:为探讨乐安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来源和成岩构造环境,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乐安岩体由乐安单元、太平单元和王元单元构成岩石序列,其岩石具片麻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塑性变形明显,常见微粒交生体、镁铁质包体和同深成岩墙;其SiO2含量变化大,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稀土元素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右陡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中等负异常,富集Rb、Th、U、Ce、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P、Sr、Ba,属低Sr、高Y、高Ba花岗岩类。研究认为,乐安岩体属壳源或S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砂屑质源区,但有明显的幔源岩浆混入,其形成于后碰撞局部挤压构造环境,经历了黑云母脱水熔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