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成型(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球囊扩张椎成型(percutaneouskyphon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steoporsis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以及肿瘤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及椎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新鲜椎压缩性骨折25例行PKP,部分陈旧性进展性椎压缩性骨折及椎肿瘤25例行PVP,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VAS、ODI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和相邻椎间隙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PVP组(P<0.05),均未发生明显骨水泥渗漏、未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无肺栓塞以及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成型和球囊扩张椎成型能明显恢复伤椎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脊柱的功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及肿瘤首选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型术 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 老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椎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椎成形(VP)与椎后凸成形(KP)在椎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2009年就诊的68例椎压缩骨折患者,分别采用KP与VP治疗,比较两种式的临床疗效。结果KP组cobb角矫正情况明显优于VP组,经比较(p<005)。KP组渗漏率明显低于VP组,经比较(X2=4.45,p<0.05)。两组VAS分数变化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KP及VP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KP的cobb角矫正情况及骨水泥的渗漏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VP。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腹产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可操作性和优点。方法从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剖腹产病例中,随机抽取20例腹部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病例为观察组,另取20例采用传统腹部横切口缝合皮下脂肪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硬结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后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为患者减轻痛苦和负担,患者非常满意,故该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剖腹产 横切口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厚度在检出胎儿染色异常方面的作用。方法于孕11周—14周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厚度,并随诊观察。结果通过超声探测共检出16例颈项透明增厚的胎儿,其中3例染色胎儿,4例正常染色胎儿但随诊发现有严重并发症,与颈项透明增厚但染色及预后正常的胎儿相比,上述异常胎儿于孕11—14周时的颈项透明显著增厚,且大多数进展为妊娠中期时的颈部水肿,并合并其它超声异常。结论超声探测颈部透明厚度能早期有效的检出染色异常胎儿及合并严重并发症的胎儿,结合产前诊断超声随诊胎儿颈项透明厚度对胎儿评估预后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超声检查 胎儿 异常胎儿 染色体异常 颈项透明层 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PVP)及椎后凸成形(PKP)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3月住我科的共8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成形及椎后凸成形的方法。结果 99%的患者在术后半小时至24小时,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并且部分纠正了胸背后凸畸形,术后随访3个月--8年,患者反应良好。结论 经皮椎成形与椎后凸成形这种微创技术,确实能迅速减轻椎骨折所致疼痛并且尚可部分纠正胸背后凸畸形,避免了高龄患者既往以长期卧床治疗引发的许多致死性继发病以及胸背后凸畸形无法纠正之弊,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压缩性骨折病人行经皮椎成形的围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病人行经皮椎成形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安全度过手术期。结论加强椎压缩性骨折病人行经皮椎成形的围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围术期 护理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经皮椎成形和经皮椎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探究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100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研究组使用经皮椎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对照组使用经皮椎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结果研究组的骨水泥渗漏率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无明显差异,对照组的后凸矫正率要高于研究组。结论经皮椎成形和经皮椎后凸成形均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更好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螺旋CT在椎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X线平片诊断椎体外伤及肿瘤所致病理性椎骨骨折患者进行256螺旋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进行三维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分析,结果与X线平片比较。结果85例中总椎骨折数为121个,其中颈椎椎骨折12个,胸椎椎骨折56个,腰椎椎骨折59个,骶尾椎椎骨折19个。通过对照比较与统计分析。结论是256螺旋CT对椎骨折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椎体外伤及病理性椎骨折中疑难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椎体骨折 256层螺旋CT X线摄影 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A在颈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11例,均行64排CTA检查确诊。结果11例均明显强化,肿瘤表面及内部有匍行滋养血管,均显示颈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图像清晰,可立体、直观的显示颈动脉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A在颈动脉瘤中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X线摄影是在二维图像上显示三维结构,组织的结构和密度在影像上重叠,给诊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数字化摄影是一种新的断层摄影技术,是以传统摄影的几何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数字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发的新型成像方法。本篇综述将对数字化摄影发展及原理做简单介绍,旨在探讨其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进一步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放射摄影术 骨折 关节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成形治疗椎压缩骨折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时间段疼痛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控制58.51%、有效41.49%,未见并发症;末次复查与术后3个月疼痛、ODI水平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后1周、1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成形治疗椎压缩骨折护理旨在保障住院期间护理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患者因疾病所致功能障碍、肌力下降等退行性改变。

  • 标签: 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微创椎成型治疗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得出结论椎成型能缓解骨质疏松性椎骨折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的良好方法。

  • 标签: 椎体成型术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疼痛缓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玻璃切除操作应用。方法对需要治疗的患者使用玻璃切除。结论切割头插入方向应朝向玻璃体腔中央,必须在导光纤维照明下进行。切除玻璃的顺序通常是先切除前部玻璃,然后是中部与后部玻璃,并吸除玻璃后间隙的积血,接着切除脱离的玻璃后皮质、周边部玻璃及玻璃基底部。切除混浊的玻璃时,先作中心部局部切除,即先切除视轴区,然后在中央偏下方切除混浊玻璃的后界膜,待观察到视网膜后再扩大切除范围。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椎成形(PVP)和椎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保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椎成形联合椎后凸成形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术后90d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27%)明显低于观察组(23.63%),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椎成形和椎后凸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术后预后好,患者的疼痛减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腺样切除、常规腺样刮除治疗腺样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0例腺样肥大病人,随机分为鼻内镜组(30例,鼻内镜下腺样切除),刮除组(30例,常规腺样刮除);用声反射鼻测量统计手术效果。结果鼻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5.23±3.49)min少于常规组(8.51±7.42)min(P<0.01);平均出血量(61.6±7.83)ml明显少于常规组(92.8±11.8)ml(P<0.05)。最小横截面积上,鼻内镜组术前(0.74±0.56)cm2,术后1个月(2.01±0.45)cm2;常规组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为(0.81±0.52)cm2、(1.88±0.38)cm2,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鼻内镜组术后并发症率6.6%(2/30)少于常规手术组33.3%(10/30)。结论鼻内镜下腺样切除中出血量少,并发症率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腺样体切除术 常规刮除术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