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在能量释放中温度与阻抗监控的作用进行比较资料抽取住院经RFCA治疗的患者182例,方法观察使用温控电极与非温控电极在消融中与功率、时间、成功率及复发率的关系。结果左侧旁道102例,右侧旁道65例,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15例。其中90例患者使用温控电极(温度监控)进行消融,92例患者使用非温控电极(阻抗监控)进行消融。其中使用温控电极患者中1例复发(温度值低于有效温度50度),使用非温控电极的患者中3例复发(阻抗值与成功者相近)。消融中两种电极的应用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射频消融中,使用温控电极比使用非温控电极效果更好、复发率更低。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电极最佳放电。方法理论分析和试验测量。结果电极的最佳间隙减小电极放电的离散性,改善放电回路的特性参数。结论做到临床500次脉冲以内ESWL治疗尿路结石效果和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胸腰椎前路钛板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应用胸腰椎前路钛板加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8例。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8例无神经损害者,术后功能良好;30例不全截瘫患者中,均有Ⅰ~Ⅳ级恢复;10例全瘫患者,未有任何恢复。随访CT及X线片见植骨均已融合,未发现椎体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折断及折钉现象。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减压钛板加钛网植骨内固定,对于来自椎管前方的致压因素,手术直视下减压彻底,能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重建其稳定性,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手术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总结84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两种不同的穿刺插管,行气囊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室性早搏的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84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左锁骨下静脉76例,右颈内静脉8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3~10min,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2~15天。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心电图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5例电极移位外,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除4例死于原发病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急救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