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收录于2021.9-2023.9,收治的3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其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的病变为单发病变,左侧有6例,右侧有7例。病变的患者中有8例呈现圆形,5例呈现卵圆形。层面直径最大(2.01-4.39cm)×(4.02-8.38cm)。病变的边缘比较的清晰,病灶在周围器官、血管的影响之下,成长放成呈现铸形。结论:多层螺旋CT技术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快速、更准确、更详细的图像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el-Meyer、ADL评分及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获得理想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讨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病理结果。结果241例患者中,嗜铬细胞瘤223例(92.5%,223/241),副神经节瘤18例(7.5%,18/241)。家族性嗜铬细胞瘤20例。有高血压症状193例,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30例,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170例。241例患者中病理回报恶性倾向30例,恶性8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随访1~7年,术前有高血压症状者中2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稍偏高,口服降压药物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患者血压恢复正常;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者中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术前药物扩容准备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鼻炎是比较难治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近年来根据针刀医学原理采用针刀松解上颈椎软组织,配合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等治疗,取得了一定成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例,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通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神经功能)、FUGL-Meyer评分(运动能力)、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社会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2.64±3.15)分,(46.15±4.29)分,(43.17±8.03)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20.46±4.51)分,(19.21±2.57)分,(28.46±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 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方式,对比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探究其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8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且每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临床数据。结果 实施药物治疗的对照组39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6%;而采取药物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方式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意义(P>0.05),但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在症状评分均降低的情况下,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组间差异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药物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方式,治疗效果明显,实用价值较高,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断指再植术对拇指近节完全离断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断指再植术拇指近节完全离断患者34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手指功能优良率、握力及手指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治疗前优良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