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卵磷脂软胶囊对高血脂症人群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118例符合要求的有效高血脂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食组连续服用受试物90d。服用前后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食前两组间血清总三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试食组试食前后自身比较,血清总胆固醇平均下降(0.64±0.43)mmol/L(P<0.001),平均下降百分率为11.61%,有效率40.7%;血清甘油三酯平均下降(0.58±0.33)mmol/L(P<0.001),平均下降百分率为31.77%,有效率79.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P<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P<0.001,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试食者试食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血生化(除血脂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说明本品对试食者身体健康无不良影响;在试食过程中未观察到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卵磷脂软胶囊对高血脂症人群具有降血脂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关系。方法将155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另外收集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各组GGT;分析血脂异常患者GGT与TC,TG,HDL-C,LDL-C的相关性。结果155例血脂异常患者中,痰浊阻遏证40例(25.8%),气滞血瘀证39例(25.2%),脾肾阳虚证36例(23.2%),肝肾阴虚证21例(13.5%),阴虚阳亢证19例(12.3%)。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TG最高,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与痰浊阻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较脾肾阳虚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GT与TG呈正相关(r=0.224,P〈0.05)。GGT与HDL-C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围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征集2012年1~6月唐山市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单纯性肥胖和超重男性患者219例,超重组110例,肥胖者109例。检测身高、体重、颈围、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并进行分析。结果①超重患者的颈围(384±40)cm;肥胖组患者的颈围(422±52)cm,肥胖组颈围大于超重组,P<001。②肥胖组舒张压高于超重组(890±150)对(85±130)mmHg,P<001。肥胖组甘油三酯高于超重组(32±14)对(19±10)mmol/l,P<001。肥胖组LDL-C高于超重组(39±07)对(26±06)mmol/l,P<001。3、两组患者颈围与腰围、体重指数、舒张压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颈围与BMI、腰围正相关,颈围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不同中医肝证患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56例高血压肝气郁结和153例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并与13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肝阳上亢组TC、TG和LDLC均值分别为(5.62±1.24)mmol/L、(1.54±1.68)mmol/L和(3.23±1.13)mmol/L,较肝气郁结组要高(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要高(P〈0.01);肝阳上亢组的HDLC均值为(1.37±0.48)mmol/L,较肝气郁结组低(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血脂紊乱参与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中医肝证高血压患者均有脂质代谢紊乱,其中肝阳上亢患者血脂水平改变较肝气郁结患者更为显著,提示不同的中医肝证脂质代谢紊乱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