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稀有血型供者资料检索库及冰冻红细胞库的建立与安全输血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研究样本为本血站经体检和快速初筛合格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受检样本标本均经血液检测确认为RhD型,将符合标准的RhD阴性合格血液经成分制备,采用计算机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对稀有血型供者的资料进行科学化规范性管理,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库,通过计算机检索库可快速、准确查找到与患者血型相匹配的供血者。结果:2018年-2022年共向临床医院供应Rh(D)阴性悬浮红细胞601U,解冻红细胞78.5U,洗涤红细胞16.5U,冰冻血浆329.5U,单采血小板14.5冶疗量。经统计,不同年份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的使用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供应情况:A型358.5U,B型289 U,O型319.5U;AB型72.5U。结论:建档Rh D 阴性血献血者资料检索库、建立冰冻红细胞库,科学合理管理血液库存,是确保Rh D阴性稀有血型供血安全、足量供应的有效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为提高精子库工作人员精子库信息管理工作效率,解决精子库数据记录不全、现有系统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B/S架构的精子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采集部门、冷冻部门、供给部门及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提供捐精者管理、档案管理、精液质量控制、精液管理、供精管理以及统计管理等功能,实现精子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心衰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应用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难治性心衰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参考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注射米力农治疗,观察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LVEF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可以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Dd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可以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FS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可以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P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可以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心衰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可加大推广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采取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实施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以治疗效果和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治疗前后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的临床效果,利于心功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隔药灸所用苗药的不同特性对模型家兔穴位部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探索苗药隔药灸治疗时,其辛热特性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方法:卵蛋白法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艾灸组、辛热苗药-三百棒组、辛热苗药-白条松组、平性-青风藤组、寒性-三加皮组,空白组只造模不干预,艾灸组采用直接灸的治疗方式,药物组隔药灸治疗,ELISA、PCR方法检测穴位刺激相关神经递质——SP(P物质)、CGRP(穴位局部降钙素相关蛋白肽)含量,比较穴位刺激作用强度。结果:ELISA检测表明,与平性药青风藤、寒性药三加皮相比,辛热苗药三百棒、白条松作为隔药灸用药促进穴位部位SP、CGRP更具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数据库静电场治疗仪治疗神经衰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9月—2024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衰弱症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基于数据库静电场治疗仪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数据库静电场治疗仪治疗神经衰弱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被确诊为HfpEF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接受缬沙坦160毫克/次,每天两次,实验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100毫克/次,每天两次。这项研究的研究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T-proBNP,心脏功能指数,内源性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尿蛋白。以及两组患者6分钟的步行测试。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入患者为50例,属于本院在2021年2月至12月所接诊病例,结合组内随机选择的方式,取其中的25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则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醛固酮水平、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入患者为50例,属于本院在2021年2月至12月所接诊病例,结合组内随机选择的方式,取其中的25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则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醛固酮水平、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DPL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预测SPDL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PIA2.0、HPA、UALCAN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PDL1表达对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利用LinkedOmics、GeneMANIA数据库探讨SPDL1在HCC发生中的可能机制。结果:SDPL1 mRNA在H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53突变型HCC中SPDL1mRNA表达在较未突变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DL1mRNA高表达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P<0.05)。PPI分析显示NEK9、KNTC1、ZW10、UBXN1、YLPM1等蛋白与SPDL1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KIF18A、LMNB1、BUB1B、TTK和SGOL2等蛋白在HCC中与SPDL1共表达,这些蛋白能够促进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定位、DNA复制、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重组等,引起肿瘤染色体不稳定性。结论:在HCC中,高表达的SPDL1可能通过引起肿瘤的染色体不稳定,促进HCC的发生及发展,并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美托洛尔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几率较低,患者生存率显著改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较好,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DPL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预测SPDL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PIA2.0、HPA、UALCAN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PDL1表达对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利用LinkedOmics、GeneMANIA数据库探讨SPDL1在HCC发生中的可能机制。结果:SDPL1 mRNA在H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53突变型HCC中SPDL1mRNA表达在较未突变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DL1mRNA高表达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P<0.05)。PPI分析显示NEK9、KNTC1、ZW10、UBXN1、YLPM1等蛋白与SPDL1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KIF18A、LMNB1、BUB1B、TTK和SGOL2等蛋白在HCC中与SPDL1共表达,这些蛋白能够促进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定位、DNA复制、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重组等,引起肿瘤染色体不稳定性。结论:在HCC中,高表达的SPDL1可能通过引起肿瘤的染色体不稳定,促进HCC的发生及发展,并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