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探讨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对母婴关系建立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至6月在某医院分娩的100对健康产妇及其新生儿,分为母婴同室组和传统护理组,各50对。使用EPDS和PSEQ量表评估产后抑郁和育儿信心,记录母婴互动频率和质量。结果 同室护理模式下,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80% vs 60%),母亲育儿信心增强(70 ± 4 vs 50 ± 5),产后抑郁评分(8.5 ± 2.1 vs 12.4 ± 3.3),母婴互动频率更高(8 ± 2 次/天vs 5 ± 1 次/天),母婴同室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发生率降低,母亲育儿信心显著增强(均P<0.05)。结论 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母婴关系的建立,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抑郁率,增强母亲的育儿信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女性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调查及宣教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社区服务中心体检的育龄女性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并分析,且探讨宣教策略。结果:育龄女性对于“三病”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知晓率分别为65.00%、61.50%、57.50%、50.00%。结论: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育龄女性对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上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到她们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的健康决策,从而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疗领域应当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疾病的宣传和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0月在我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妇,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施常规的产后指导,观察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评分、新角色适应性以及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评分和对新角色适应的人数均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产妇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不足,皮肤过于娇嫩,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新生儿护理意义重大,此次就针对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方面进行探究。方法:本次主要从科室选入部分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共有102例,根据电脑软件随机分组,一部分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其他新生儿为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干预,第一类对照组新生儿实行,第二类为观察组新生儿运用,针对新生儿护理后满意程度、护理新生儿能力、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护理行为、新生儿自身等各方面因素都可导致其出现不适症状,此次针对新生儿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居多;良好的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各方面的成长,此次就护理新生儿能力方面调查,观察组各项表现更优;医院科室运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满意程度调查,对照组有部分产妇对此次护理方案表示不满意,有对比性(P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不足,皮肤过于娇嫩,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新生儿护理意义重大,此次就针对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方面进行探究。方法:本次主要从科室选入部分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共有102例,根据电脑软件随机分组,一部分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其他新生儿为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干预,第一类对照组新生儿实行,第二类为观察组新生儿运用,针对新生儿护理后满意程度、护理新生儿能力、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护理行为、新生儿自身等各方面因素都可导致其出现不适症状,此次针对新生儿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居多;良好的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各方面的成长,此次就护理新生儿能力方面调查,观察组各项表现更优;医院科室运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满意程度调查,对照组有部分产妇对此次护理方案表示不满意,有对比性(P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早期母婴皮肤接触,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纳入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成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出生后1h、2h以及4h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初产妇接受母婴床旁护理对加强分娩后恢复效果及自我护理能力的作用。方法:于2023年1 月 - 2024年 6月内,选择对象为产科分娩的初产妇患者60 例,经不同方案分设2 组对照研究,各为30 例。采取封闭式护理干预参照组,采取 母婴床旁护理干预试验组。比较2 组恢复情况及自护能力评分。结果:2 组对比产后离床、初次泌乳、胃肠功能恢复等时间、自护 能力各项评分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 0. 05)。结论:初产妇接受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显著,即可促进其分娩 后恢复,还可提升其自护能力,可做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