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8腕);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4.43岁。行超声检查,在豌豆骨与舟状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采用SMI技术对正中神经内血流半定量评分并测量峰值血流速度,将CTS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的诊断阈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S组正中神经CSA、血流半定量评分和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0.13±0.03)cm^2vs(0.10±0.02)cm^2,(3.17±0.71)vs(1.50±0.55),(5.71±4.86)cm/svs(2.74±0.44)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的诊断阈值为≥0.12cm-2,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4(P=0.000)。血流半定量评分的诊断阈值为≥3,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0)。峰值血流速度的诊断阈值为3.2cm/s,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8(P=0.000)。应用SMI对正中神经内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及测量峰值血流速度诊断CTS均优于测量CSA。结论SMI技术评价正中神经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CTS。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6例头颈部CT增强血管成像的病例,采用常规扫描成像(固定管电流)和Z轴ATCM成像各43例。常规成像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0岁。ATCM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3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1)、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扫描参数(kV、mAs、p、TH等)、造影剂注射速率、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扫描方法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Z轴ATCM的DLP是常规扫描成像法的0.74倍。结论采用Z轴ATCM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简介:目的本文主要对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力争初步找到一条制备CNTs/HAp复合材料的工艺路线,并对所得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球磨和超声分散两种工艺制备了CNTs/HAp复合粉体,并经等静压成型、真空无压烧结制备出了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结果XRD、IR、TEM及SEM研究发现,所制备羟基磷灰石为纳米级,纯度高,所使用的原料碳纳米管纯度高,碳纳米管在复合粉体中分散均匀.碳纳米管有细化晶粒的作用,但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管分解加剧,因此烧结温度以低于1100℃为宜.结论初步找到了一条制备CNTs/HAp复合材料的工艺路线.随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中CNTs的存留量逐渐减少.因此真空下该复合材料的烧结温度应低于1100℃.
简介:目的应用发光二极管(LED)红光照射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观察其对家兔血压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2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kg。将实验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正常家兔红光照射组.C组为急性低血压模型对照组,D组为急性低血压模型红光照射组。应用LED红色光源分别照射B、D组40min,A、C组不做红光照射处理,观察记录各组血压变化和神经放电变化情况。结果造模手术后30min时C组血压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手术后70min时D组血压显著高于C组,B组一直未见明显变化.说明LED红光照射对低血压家兔收缩压、舒张压均有升压作用,而对正常家兔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LED红光照射家兔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加快、幅度增大.急性低血压模型家兔血压恢复正常水平.LED红光照射对正常家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简介:以抛光316L不锈钢和溶胶-凝胶TiO2涂层试样为对照,研究了等离子体渗氮试样的结构和性能。对磨光的不锈钢片采用浸涂法进行涂覆TiO2膜层处理,对溅射清洗后的磨光不锈钢片进行氮化等离子处理。TiO2薄膜没有明显改变不锈钢基体的表面形貌,但含有宽约1μm的细长裂纹,涂层试样还检测到马氏体衍射峰。等离子体渗氮试样较为粗糙,其表面仅检测到膨胀的奥氏体(S相)。与抛光和TiO2涂层试样相比,渗氮试样较为亲水(接触角约70o),表面能的极性分量很高(86%),与水、血液和纤维蛋白原的界面张力较小,与白蛋白的界面张力较大。动电位极化实验表明渗氮试样具有最好的耐蚀性。三种材料都满足医学植入物的溶血率要求(〈5%),渗氮试样具有最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及甲状腺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46例临床确诊为SS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6岁。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及甲状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腺体大小、回声、有无肿块及血流变化)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6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回声不均匀型、结节型、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SS超声图像改变以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特异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无特异性可寻。结论SS患者的涎腺及甲状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MRI成像在低颅压综合征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拟诊低颅压综合征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5岁。脑脊液压力均〈0.588kPa(60mmH2O)。进行脑(其中7例增加脊髓)常规MRI成像,采用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2WI-3D-DRIVE)序列成像,增强扫描,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进行临床分型。结果原发性19例占63.3%,继发性11例占36.7%。原发性和继发性共同表现为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26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15例)。原发性:硬脑膜均匀增厚19例,硬膜下积液11例,脑室缩小、蛛网膜下腔狭窄10例,脑下垂6例,垂体增大5例,5例后颅窝拥挤结构。增强扫描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及明显强化9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弥漫增厚并明显强化3例。内科治疗1-2个月后复查全部病例基本恢复正常。继发性: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7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4例。脑脊液鼻漏5例;脊椎脑脊液漏6例。显示脑脊液漏管漏口11例。11例继发性手术后复查均见漏管闭塞。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结合脑脊液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并可进行临床分型,提供可行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准确判断。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概念与骨折内固定后出现应力遮挡综合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组织细胞内环境生物电能稳态”(或”骨组织内单位体积生物电能含量稳态”)。这个概念包括骨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分子生物电能的储存量、细胞膜膜电位以及细胞内负离子含量要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通过这一新理论阐述应力遮挡形成原因的关系。结果骨折内固定(钢板或带锁髓内钉)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应力遮挡区域骨组织出现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不足,并且处于长期、持续性生物电能含量减低现象,导致内固定应力遮挡范围内骨组织生物电能稳态失衡,骨组织处于长期、持续性极其轻度的酸化环境中,最终出现骨组织局部骨质疏松。结论骨组织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持续性减低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愈合缓慢(应力遮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