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前我院产科剖宫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1434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因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占25.94%,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所致的剖宫产占22.18%,胎儿因素占19.94%,剖宫产再孕占7.95%。结论社会因素、胎儿因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是导致剖宫产的主要因素,要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前保健,加强健康教育,更正分娩观念,有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婴幼儿患儿的起病急、病情变化及转归快且口服用药困难、患儿无法合作,从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这种状况下医生和家长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静脉给药的重要途径。有效地提高小儿头皮静脉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是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及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笔者在儿科工作13年,认真分析了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护士因素、患儿及家长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通过加强护理环节和细节的管理,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护士穿刺技能的培训和穿刺后的观察及看护、改善注射环境等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且对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诊治的45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原因。结果45例阴道分娩后出血产妇中有34例(75.56%)出血时间为产后120分钟之内,64.86%的产妇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小于1000毫升;产后出血患者中53.33%比重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损、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也容易引起分娩妇女出血产后出血症状。结论医院要重视对孕妇阴道分娩后出血症状的有效预防,为了有效保障产妇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要坚持早发现和早治疗原则。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并对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临床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前、后西药处方各80张,观察管理措施实施前、后西药处方的西药用法用量、给药方法、联合用药以及滥用状况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管理上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临床用药管理措施实施以后,西药处方中西药用法用量不当、滥用抗生素、重复给药、联合用药不当、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所占的百分率等均低于实施前,临床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后合理用药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西药用药管理,可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临床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ICU36例7岁以下小儿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肺部并发症发生机率及原因。结果肺部并发症发病率为8.07%。肺不张患儿22例(4.93%),气胸患儿6例(1.35%),胸腔积液患儿5例(1.12%),肺部感染患儿3例(0.67%)。死亡2例,死亡率0.45%。结论术前感染、麻醉、手术、术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疼痛等都是小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常见因素,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2月到2013年2月期间收治66例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66例正常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应对措施。结果观察组第三产程度、临床产前体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盘因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接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影响因素较大,加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筛查,减少宫腔操作,则有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5月31日的骨科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评价疼痛程度,采用Lovett肌力评价标准评价肌力。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疼痛程度、不同肌力的骨科患者压疮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93,95%CI1.65-2.26),肌力级别较低(OR=1.89,95%CI1.48-2.46)是骨科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经济状况较好(OR=0.56,95%CI0.49-0.76)、疼痛程度较轻(OR=0.46,95%CI0.36-0.76)是骨科患者发生压疮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经济状况较差是骨科患者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骨科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应给肌力级别低、疼痛较重的患者勤翻身、勤移动,注意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