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康复医学科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污染严重,容易造成消毒、灭菌不彻底。在诊疗过程中,器械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成为传播多种疾病的重要途径。使用后的器械均会受口腔黏液、唾液、血液等污染,多数分泌物和血液携带大量致病或非致病微生物。有些器械构造复杂,带有孔隙与管腔,其间污染的有机物很难清洗,比较难以去除。因此,用后的器械如果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便会通过反复使用的器械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为了提高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08年12月以来对康复科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实施集中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法对腹腔镜器械清洗灭菌的效果。方法A组选取2014年1-3月夜间使用的腹腔镜器械,将器械拆开,用自来水冲洗,放入回收箱内,次日晨送消毒供应室处理;B组选取2014年4-6月夜间使用的腹腔镜器械,将器械拆开,用自来水冲洗,放入回收箱内,用鲁沃夫保湿剂直接喷洒在器械表面,管道使用延长嘴将保湿剂喷入器械管腔,并密闭保存,次日晨送消毒供应室处理;C组选取2014年7-9月夜间使用的腹腔镜器械,将器械拆开,用自来水冲洗,将器械浸泡于含有1200鲁沃夫多酶清洗液的浸泡池内,次日晨送消毒供应室处理。结果目测法C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36,P=0.000),B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5,P=0.049)。白纱布法C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751,P=0.000),B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353,P=0.000)。灭菌效果B、C组器械灭菌合格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21,P=0.000),但B、C组器械灭菌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器械进行保湿预处理,清洗质量及灭菌效果明显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基层卫生院的医院感染,提高人流室的工作质量,保证人流手术器械有效地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保证患者安全,使器械最终达到符合清洗灭菌规范的必要条件。方法通过对基层卫生院人流包消毒灭菌效果的考核评价,分析人流器械消毒灭菌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原因。结果清洁是灭菌成功的关键,为确保灭菌效果,必须对污染的器材进行彻底的有效的清洗。目前基层卫生院院供应室对医疗器械进行的清洗方法,是传统的手工清洗,清洗效效果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结论有效控制基层卫生院人流室的医院感染的发生,人流器械的清洁灭菌致关重要,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关键,人人参与加强防控是落实措施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第4类、第5类包内化学指示卡灭菌效果监测差别,评价不同包内化学指示卡的灭菌监测性能。方法采用脉动式压力蒸汽灭茵器,将第4类、第5类包内化学指示卡分别置于各种器械包、敷料包内,采取相同的时间、温度、压力进行灭菌,并在灭菌完毕后对所有的试验包进行现场打开检查,比较两类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及适应性。结果第4类包内指示卡用于器械包的监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受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而第5类包指示卡则对各类物品灭菌效果监测都适宜,不受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结论压力蒸汽灭菌时正确合理的选择包内指示卡效果监测是确保灭菌质量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减少或杜绝湿包的发生。方法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2013年1-10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668锅次的15640个灭菌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5个灭菌包有湿包现象,湿包率为0.224%。湿包原因分别是物品包装不当(0.038%)、物品装载不规范(0.083%)、预热时间不足(0.026%)、冷却时间不够(0.026%)、灭菌器故障(0.051%)。结论保持灭菌物品干燥、规范物品包装和装载、选择正确的冷却和卸载方法、加强设备管理,确保灭菌器的正常运作。还应加强对消毒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培训等工作。减少湿包现象的发生,杜绝造成医院潜在感染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医院Ⅱ类环境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来促进工作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方法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现场抽样检测的方法对所抽检对象进行监测,如空气、医务人员手、透析液、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等。结果合格率高达100.00%的有使用中消毒液、灭菌剂、透析液和透析用水,其次为紫外线新灯管强度、物体表面、空气、软式镜内腔冲洗液,其中合格率最低的是医务人员手,这与不重视洗手、洗手方法不正确和习惯不良好有很大关系。结论医院Ⅱ类环境消毒与灭菌的效果整体来说比较好,但仍有少数监测项目存在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为此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消毒与灭菌工作的全面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效果监测,评价其实用价值。方法从多环节入手对灭菌过程和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灭菌物品的安全使用。结果通过对100次的灭菌过程监测,有四件因物品摆放重叠包外指示胶带不合格,其余全部合格。结论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监测和质量控制,为手术室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1,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不同清洗剂对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自各科室收取的900件手术止血钳纳入本次研究,分为对照组(450件)与实验组(450件)。对照组采用多酶清洗剂进行清洗,实验组采用碱性含酶清洗剂进行清洗。评估两组清洗合格率。结果光源放大镜检查法、残留蛋白检测法结果提示两组清洗合格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目测法、ATP生物荧光检测法下实验组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分别为100.0%、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8%、8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碱性清洗剂与酶清洗剂联合清洗手术器械效果更佳,清洗合格率更高,可有效去除器械表面残留的各类油脂以及蛋白质等污染物,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为了便于质量控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将临床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集中化管理。包括对重复使用器械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发放。医疗器械清洗是医疗用品再处理的一个必要过程,是关系到患者安危、保证医疗护理质量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简介:摘要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宽和深入,由此带来的医院内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消化内镜是深入身体消化腔道的医疗器械,其结构比较复杂,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携带的病原体污染。因此,对消化内镜使用前后彻底的清洗、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消化内镜相关感染的关键。一定要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的相关规范、要求,在对消化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清洗、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使用后立即清洗、消毒。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冲洗—吹干”的程序来对其进行操作,并用计时器来对清洗、消毒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确保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消化内镜及其附件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确保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让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有效地改善,为内镜诊疗安全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