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05麦氏单位(含白色假丝酵母菌1×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14.2)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15.2)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14.8)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16.2)ug/L,氟康唑组(97.3±16.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2.4)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2.0)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2.5)ug/L,氟康唑组(6.7±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真菌数量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高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D-D和血清AP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2例妊高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浆ET-1、D-D和血清APN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妊高症患者治疗前血浆ET-1、D-D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APN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2周治疗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血清APN水平与ET-1,D-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814、-0.5944、P<0.01)。结论检测妊高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D-D和血清APN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探讨其发病机理、预防和指导用药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疗效监测的另外一种新的评估手段方法搜集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2011-2013年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诊断、拟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合并1,3-β-D葡聚糖升高患者3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4天、21天进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0例患者死亡3例,全部患者在抗真菌治疗前1,3-β-D葡聚糖平均值为36.37pg/ml,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2例患者1,3-β-D葡聚糖无明显下降,其余25例均呈明显下降,并在1,3-β-D葡聚糖降至一定水平时停药,结果无1例病情反复。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抗真菌感染的疗效监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方法的敏感性,明确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2011年1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病人中血浆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大于20pg/ml的28例病人的真菌培养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结果在这28份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值大于20pg/ml的病例中,只有7例真菌培养是阳性,在这28例患者中,临床依据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给予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的有23例,2例治疗无效,3例因放弃治疗而出院。结论血浆真菌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相比能更早、更灵敏地反映深部真菌感染,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有早期、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治疗前、后结肠粘膜HO-1的表达及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D-IB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结肠粘膜HO-1表达的变化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并分别与15例健康志愿者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O-1的表达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组肠粘膜的HO-1的表达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CO径路调控异常所致的结肠动力学紊乱是运用中药疏肝健脾法治疗D-IBS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1例提示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为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阳性,219例),对照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阴性,242例)。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利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及科学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重症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收集72例怀疑IFI的重症患者BALF与血清的样本,采用鲎试剂法检测两种样本中BG含量,计算两种样本检测效率,与微生物检查相比较。结果共36例患者诊断为IFI,病例组BALF与血清G试验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ALFBG检测值高于血清中BG,诊断效率较高;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相比,阳性检出率高,检出阳性时间早。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试验用于诊断重症患者IFI,诊断效率好,简便、快捷,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联合检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D-二聚体(D-D)、Fib(纤维蛋白原),探讨其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肺癌组(256例)、肺良性疾病组(200例)和正常对照组(200例)的血清NSE、CYFRA21-1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采用免疫比浊分析法检测,对肺癌患者NSE、CYFRA21-1、D-二聚体、Fib水平与临床分期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清NSE、CYFRA21-1、D-二聚体、Fib水平与肺良性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SCLC)中NSE的水平最高,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中的肺鳞癌中的水平最高,与其他肺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参数在肺癌初诊中的敏感性为NSE>CYFRA21-1>D-二聚体>Fib。小细胞肺癌中NSE的敏感度最高(68.4%),肺鳞癌中CYFRA21-1的敏感性最高(69.0%)。NSE、CYFRA21-1、D-二聚体、Fibrinogen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89.8%)。肺癌患者NSE、CYFRA21-1、D-二聚体、Fib水平与临床分期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5,0.425,0.669,0.523,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Ⅲ/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NSE、CYFRA21-1、D-二聚体、Fib的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我院190例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临床诊断组90例和非感染组10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分别进行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统计G试验、GM试验以及G试验联合GM试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真菌阳性检出率、检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析(1-3)-β-D葡萄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对临床诊断组研究对象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9%和66.7%,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1.1%,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9%和80.0%,GM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82.0%;两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和66.0%,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期血浆中Fbg、vWF、D-D及AT-Ⅲ水平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检测37例DN患者、14例DM不伴DN组和15例健康人血浆中Fbg、vWF、D-D及AT-Ⅲ的水平。结果显示,血浆Fbg、vWF、D-D及AT-Ⅲ水平在DN组与健康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DN组血浆Fbg、D-D及AT-Ⅲ水平与DM不伴DN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血浆Fbg、vWF、D-D及AT-Ⅲ水平在DN1/2期肾病与DN4/5期肾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有平均值增高或下降的趋势,其中血浆Fbg水平在DN3期肾病与DN4/5期肾病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跟踪、联合检测Fbg、vWF、D-D及AT-Ⅲ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CRP、PCT、D-二聚体及STREM-1测定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7月~2014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80例单纯获CAP患儿血浆进行研究,检测血浆CRP、PCT、D-二聚体及STREM-1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AP患者CRP、PCT、D-二聚体及STREM-1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PSI分级级别越高,血浆CRP、PCT、D-二聚体及STREM-1水平越高。结论对患者PCT、D-二聚体及CRP水平进行监测和观察,同时与临床相结合,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和疾病治疗效果的了解,同时对临床医师判断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凝血常规项目的检测,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6例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抗原含量(vWFAg),AT活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AT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vWFAg、D-D和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PT、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vWF、D-D和FIB含量升高,AT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强;这些项目的检测可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有利于治疗和防止再梗塞。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1+1+1签约服务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12月在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长期在该院就诊配药的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时间>6个月)86人进行1+1+1签约管理,作为观察组,与未签约或者拒绝签约的慢病患者62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组的慢病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慢病健康管理效果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1+1+1签约服务有利于社区慢病管理,提高服务评价及依从性,可对1+1+1签约的宣传,正确引导患者积极签约并做好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