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选的患者中,78例误诊为急腹症,主要是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基本均处于心脏下壁表面,如下壁出现心悸缺血缺氧表现时,迷走神经被坏死心肌刺激,而且降低心排血量,组织灌注不足,因而出现了急腹症症状。24例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心排出量下降,脑供血降低,特别是左室前壁受到交感神经支配,反射性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14例误诊为肺心病,肺心病所引起的右心室肥厚,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QRS变化,特别是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以及右心衰竭加重时,类似于急性心梗变化。结论上腹疼痛患者通过止痛、解痉治疗无效时,应进行ECG检查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心律变化,对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患者应密切注意其心肌酶以及心电图变化,并发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未见效果时,必须要想到AMI加强对AMI症状不典型的认识,细致、全面的对病情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详细询问病史以及密切注意各个波形变化,不可被疾病的表面症状所误导,应仔细认真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误诊为肺炎的原因,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不典型肺结核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66例患者均有咳痰、咳嗽、发热等症状入院,且均误诊为肺炎,误诊时间4~9天,入院后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此后有60例患者经多次痰结核菌涂片检查提示抗酸杆菌(+++),确诊为肺结核,余下16例患者,经痰结核菌涂片提示抗酸杆菌(-),再进一步进行电子支气管镜刷检后,确诊为肺结核。结论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结果均不典型,如果无法排除肺结核的可能,则需要进行痰结核杆菌检查,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治疗结果仍不乐观,则需要进行有创检查,进一步对疾病的诊断进行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减少误诊,提高临床救治率;方法对我院内科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6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治疗方法、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初诊时诊断为其他疾病19例,占29.23%。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或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56例,好转率达86.15%,死亡9例,死亡率13.85%;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并进行动态追踪,结合多项指标进行最终判断,以降低误诊率,提高临床救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CT及MRI(核磁共振成像)对非典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扫描方法分为CT组(10例)、MRI组(10例)以及联合组(CT、MRI联合扫描,13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等参数指标。结果(1)CT组、MRI组平扫均呈现密度不均匀和信号不均匀,CT、MRI联合扫描增强后呈现不均匀强化;(2)肿瘤边缘表现为不规则,MRI组检查可见肿瘤内流空血管影特征。结论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但是具有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不典型硬膜下积液病例的诊治经过,探讨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于硬膜下积液的诊治进展和新认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32份不典型硬膜下积液病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1.2±2.5岁);纳入标准有头痛头晕、偏瘫或意识障碍等等神经功能影响症状,并且CT示有颅内硬膜下积液,量>20ml,可伴有或不伴有侧脑室、第三四脑室扩大,除外标准原发性脑萎缩硬膜下腔隙扩大者、生理性脑叶缺失、蛛网膜囊肿、单侧无症状性硬膜下积液。回顾性分析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有加压包扎、体位和药物治疗、腰穿及腰大池引流、颅骨修补并硬膜下-腹腔分流术、钻孔外引流等措施。结果17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好转,15例行手术治疗。有1例患者术后迟发硬膜下积液,二次手术后行脑室外引流并外侧裂积液处穿刺外引流术,预后欠佳。结论不典型硬膜下积液成因复杂,发展及转归情况不规律,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个体差异性亦很大,诊断后需尽量明确发生原因,研究其形成机制,评估后根据个体性差异具体制定治疗措施,而不拘泥于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对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的影响。方法80例行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按照住院床号奇偶性分组,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术后均实施持续性的膀胱冲洗,对照组冲洗液温度在(26.36±0.76)℃,试验组冲洗液的温度在(35.62±1.49)℃,对比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低(P<0.05)。结论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35.62±1.49)℃左右,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避免膀胱痉挛,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地区抗凝血标本离心后存放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门诊患者静脉全血抗凝血标本50例,无脂血、无溶血和无黄疸,立即以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上机测得的结果分别与在室温(20~25℃)和4℃放置2小时、4小时和6小时的血浆样本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论室温下还是4℃冰箱,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随血浆样本放置时间延长而延长。结论凝血标本采集后要及时离心并检测,2小时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离心后密闭保存于4℃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