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参照组患者临床常规环丙沙星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护理后的临床疗效、止泻时间、痊愈时间。结果经比较得知,采取环丙沙星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患者更快止泻,改善腹泻症状,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与双盲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内科诊治的非感染性腹泻小儿9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患儿,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葛根芩连汤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观察时间7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高于对照组的85.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的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安全性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中使用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儿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发热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满意度高,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共117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59例,采用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呕吐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治愈时间分别为(1.6±0.3)天、(1.4±0.6)天、(1.3±0.2)天和(2.2±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8%,研究组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70例脾虚湿盛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健脾祛湿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纳差、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脾胃功能,促进腹泻的好转,并缓解相关伴随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8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38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例RSIE,占同期住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总数的13.3%,有基础心脏病史9例(23.68%),先天性心脏病5例,有心脏手术史8例,有静脉吸毒史4例(10.5%)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发热(86.84%),肺损害表现占84.2%。超声心动图右心赘生物阳性率为100%,三尖瓣35例(92.11%)比例最高。血培养阳性率偏低(47.37%,18/38),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致病菌(9/18)。平均住院天数20.72±15.45天,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好转29例(76.32%),自动出院6例(15.79%),死亡3例。结论本组患者基础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占很大比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及肺损害症状突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RSIE最常见的致病菌,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病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15例患者均运用中药及常规补液支持治疗.未使用水杨酸类或激素类药物,其中1例因粪便培养阳性合并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疗程1周)。结果15例患者分别在住院后3-6d内便血停止,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在临床症状消失1-8周后复查肠镜,未见溃疡、糜烂、出血、水肿。15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未见症状复发,复查肠镜也未见异常。根据诊断性治疗的疗效,结合随访结果,确诊为Ic。结论对于急性起病的便血患者,肠镜医帅应仔细观察并分析肠镜下表现,临床医师应从饮食史、伴随症状、相关病理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感染性疾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以我院经微生物培养或临床确诊细菌感染80例、病毒感染80例、细菌合并病毒80例及同时段血培养阴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为A、B、C、D组,分析比较4组患者血培养采血当日PCT、CRP及WBC计数差异。结果相对于血培养阴性患者,细菌感染患者PCT、CRP及WBC计数均明显增高;病毒感染患者CRP较之均明显增高,PCT、WBC计数较之无差异;细菌感染合并病毒感染者PCT、CRP较之明显增高,但WBC计数较之无差异,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可早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尤其细菌感染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收入ICU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中心ICU40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分为内镜治疗(24例)与手术治疗组(16例),记录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ICU监护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在治愈率、并发症、ICU监护时间(分别为87.5%、3.7%、9.3±3.3d)均优于手术治疗组(分别为81.3%、20.8%、8.7±3.2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关键在于通畅引流,内镜治疗优于手术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缩短ICU监护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发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1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的治疗结局,将入选患者分为死亡组60例与存活组66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病例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病例在年龄、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白蛋白是诱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治疗中,将根除病因为基准进行综合治疗,进而降低本病症死亡率,促进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