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边缘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诊断指标,并探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门诊部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2例边缘性角膜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指标,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和研究组(60例,采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轻中度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痛、眼红、眼部有异物感和流泪等不适症状,重度患者除常规的不适症状外,角膜还出现水肿和浸润现象。102例患者中共有47例(46.1%)患者检查出风湿三项异常,其中16例(15.7%)患者为血沉阳性,39例(38.2)患者为类风湿因子阳性。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59.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三项可为边缘性角膜溃疡疾病诊断提供良好的依据,临床可依据患者发病情况和诊断结果,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将能有效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
简介:分析了中心/环绕Retinex算法在阴影消除上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边缘模糊Retinex,用于城市彩色航空影像中的阴影消除。首先利用阴影检测算法,把图像分割为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然后对阴影边缘进行模糊化。并利用中心/环绕Retinex算法,分别处理模糊化后的图像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最后将结果合并,并去模糊。实验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5年6月间32例伴有后凸畸形与截瘫的重度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同时用钛网和钢板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年,30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25°及1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10°: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畸形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时间短,减压彻底,结核病灶无复发。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直肠腔内灌注胃肠声学造影剂后肿块灰阶超声特征,及患者静脉内注射微泡造影剂后病灶微循环灌注特点。按照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级,包括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其中极低度危险性与低度危险性为低危组,中度危险性与高度危险性为高危组。对照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评估不同危险度间质瘤的不同超声表现。结果11例直肠间质瘤中,低危组7例(63.6%),超声表现为肿瘤直径<5c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低回声为主,整体均匀低增强,液化坏死少见;高危组4例(36.4%),表现为体积≥5cm,形态不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整体不均匀高增强,见丰富或粗大血管,液化坏死区常见。直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与病灶大小、内部有无液化坏死、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关,与病灶边界、形态无关。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90.9%(10/11);超声灌注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72.7%(8/1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可对直肠间质瘤定性并评估其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