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探查双侧内环口,若合并腹股沟斜疝则同时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经验。方法腹腔镜下先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然后腹腔镜转向盆腔探查双侧内环口,若未闭合(直径≥0.3cm)则行疝囊高位缝扎术。结果86例中合并腹股沟斜疝32例(37.2%),其中单侧13例,双侧19例。手术时间较单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增加5~20min,平均15min。均于术后6h开始喂养,术后2~6d,平均3.5d出院。8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避免了二次行嵌顿疝复位或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可能性,同时因疝囊小,没有因疝内容反复进出或嵌顿形成的瘢痕而易于操作,较传统手术更不易损伤精索。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腹腔镜治疗价值及临床效果,以促进患儿营养情况的早日恢复,保证患儿正常发育。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为18例具有典型呕吐病史的患儿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术前患儿均经B超及上消化道造影确诊。结果:18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5~50min;术中无出血,术后当天拔除胃管,术后第1天上午开始喂水,术后无出血、胃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4d出院。其中13例术后随访1~6个月,营养情况完全恢复,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治愈率高的优点,治疗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中文版IIFAS量表(lowainfantfeedingattitudescale,IIFAS)调查成都H医院门诊建卡孕妇婴儿喂养态度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期筛选出有奶粉喂养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儿手术中麻醉方式取喉罩麻醉、气管插管麻醉方法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手术婴儿8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分别给予气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情况。结果麻醉前两组患儿MAP与HR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min,两组患儿各指标均有一定变化,但观察组患儿变化幅度较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7%(1/44)、13.64%(6/4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手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喉罩麻醉方法,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较小,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8个月,因发现左前臂肿物3个月于2004年3月22日入院.患儿于3个月前无意中被发现左前臂掌面偏尺侧长一黄豆大小肿物,而后的3个月中,肿物呈进行性增大.病程中患儿无异常哭闹现象,无发热.入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正常,其它系统未见异常.无家族史.专科情况:左前臂掌面尺侧可见局部皮肤隆起,皮下可触及一大小约7cm×4cm×4cm肿物,质地中等,无波动感,无压痛反应,边界尚清楚,局部皮温正常,无红肿.X光片结果示:左尺桡骨骨质结构完整,软组织内尺侧可见一包块阴影,边缘尚光滑,密度均匀一致,其它未见异常改变.初步诊断:左前臂肿物(性质待查).经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于2004年3月25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前臂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尺侧腕屈肌肌腹,有包膜,与其它组织无粘连,尺动、静脉及尺神经发育良好.将肿物连同尺侧腕屈肌完整切除后测量标本:肿物大小为6cm×4cm×3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地较软,似鱼肉状.术后留取标本送病理.2004年3月31日病理结果回报:(左前臂)尤文氏瘤.最后确诊为:左前臂尤文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