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不同检测方法检验尿液红细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尿液检查的500例患者,将每份尿液样本划分成相同的三份,分别对这三份尿液标本采取胶体金隐血检测法、尿液流式细胞分析法、尿液干化学分析法进行检验,并对红细胞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使用胶体金隐血检测法、尿液流式细胞分析法、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测得的尿液红细胞含量,得出阳性率患者分别为29.6%、18.6%、25.8%;任何两种不同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之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尿液红细胞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其结果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临床尿液检验中可以联合使用,以此提升检验的正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几种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80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张力带固定法、空心螺钉固定法、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法、髌骨镍钛记忆合金爪固定法进行手术治疗,针对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止血时间、切口长度,Lysholm评分以及Oswestry疼痛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四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止血时间、切口长度对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Oswestry疼痛功能评分方面,四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钢丝张力带固定组与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组相比,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张力带固定法和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法的固定牢靠,更加符合AO原则,具有理想的生物学稳定性,髌骨镍钛记忆合金爪固定法刺激小、适应性好、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但是不适宜用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上,因此,对于髌骨骨折患者的固定方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患者的实际伤情选择最优的固定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0例胰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影像学分析,研究采用组多学科多模态影像学分析,观察2组患者胰头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包括多期强化特征等)、边界;肿块区及周围是否存在囊性灶,邻近组织器官的改变,包括有无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脾有无转移、肾筋膜有无增厚等。结果:研究组胰腺肿块形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肿块钙化、坏死囊变、分叶征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具有良好影像学鉴别与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改变治疗策略后产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腹股沟疝28例,双侧腹股沟疝21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分组对比分析改变治疗策略前后的术后并发症。结果49例患者共施行了70侧疝修补术。49例有7例(7/70,10%)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例、切口出血2例、阴囊血肿3例,经非手术治疗后均痊愈。随访2~96个月,有3例复发(4.29%)。结论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选择无张力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尽快恢复腹膜透析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用CT以及MR影像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收的61例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确诊,同时对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诊断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总结分析CT检查以及MRI检查结果,并对比检查诊断准确性。结果共61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椎间盘改变以及椎旁软组织肿块、脊髓及硬膜囊受侵,其中3例颈椎、5例骶椎、8例腰骶椎、20例腰椎、7例腰胸椎、18例胸椎;累及两个以上椎体有7例患者,累及相邻两个椎体患者有29例。CT检查死骨阳性率为(90.61%),高于MRI检查死骨阳性率(3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脊髓及硬膜囊受侵阳性率为(83.60%),要低于MRI检查脊髓及硬膜囊受侵阳性率(9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椎间盘改变阳性率为(80.30%)、椎旁软组织肿块阳性率为(77.05%),均与MRI检查椎间盘改变阳性率(88.52%)、椎旁软组织肿块阳性率(78.68%)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100%)比较,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3.44%(57/61),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72%(5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结核患者实施CT及MRI检查手段,均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科学考虑检查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探究其一致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6例参与本次探究,给予所有患者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对比其一致性是否统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统计学存在意义(P<03.05);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结论冠心病心电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无创性,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