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着重探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筛选出我校专科 2018级护理专业 6个班级(总计 468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234人。两组均给予常规模式教学,同时实验组结合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教学,对比两组的考试成绩,并统计分析实验组对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应用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对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教学的效果评价是:培养学习兴趣 178人( 76.07%),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5人( 61.97%),增强网络信息利用能力 165人( 70.51%)、拓展知识面 158人( 67.52%),增强学习潜能 136人( 58.12%),促进师生互动 128人( 54.7%);而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 0.05),存在统计学价值。结论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网络信息利用技能、丰富知识面等,对此该平台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殊染色结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60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入选者均经穿刺活检诊断,对采集的组织通过特殊染色体及免疫组化技术实施诊断,比较不同检验技术的检出结果。结果;病理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检验明显比单一检测结果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肿瘤患者接受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利于提升检测阳性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简介:背景:有研究证实,Ⅰ型鼠尾胶原可促进成肌纤维细胞的增加,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及成管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推断胶原可为细胞的生长提供一个较为合适的内环境。目的:探讨鼠尾胶原联合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第4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于铺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上,用AlamarBlue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还原比率。将第4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培养于24孔板,其中生长因子组是在细胞接种前加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蛋白于细胞悬浮液中;联合组需事先加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蛋白于鼠尾胶中,铺于板底;最后各组均使用H2O2诱导凋亡,73h后采用Westernblot测定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凋亡相关蛋白及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Tunnel检测细胞凋亡阳性率。结果与结论:在铺有鼠尾胶原培养皿中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管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管数量(P〈0.05)。鼠尾胶原培养的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生长状态相似,说明鼠尾胶原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联合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Bcl-2、p-Akt表达高于其余3组(P〈0.05),Bax表达低于其余3组(P〈0.05)。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低于生长因子组、H2O2组(P〈0.05)。表明鼠尾胶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联合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生长因子后可显著增强抗细胞凋亡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外科术后病理结果。方法 选择150例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全部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胃镜活检,术后均采取病理检查,观察胃镜活检诊断准确率和病理结果,并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0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表明,全面患者都属于早期胃癌,诊断准确率100%,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和胃镜检查一致率为44.67%。经过kappa 分析,术后病理和胃镜活检对胃癌病理类型判断不一致;两种方法诊断的胃癌分化程度一致率 69.33%,经Kappa 分析,术后病理诊断和术前胃镜活检的胃癌分化程度不一致。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进行胃镜活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对胃癌患者病情评估中,术前胃镜活检还存在不足,术后病理诊断仍然不能替代。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和血管密度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分布情况,分析PDGF-BB在骨折愈合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方法 制作股骨干骨折模型:取12周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A组为骨折1周组,B组为骨折4周组,C组为骨折8周组。各组采用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D34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DGF-BB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过程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可见多种细胞均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不同时间点表达和分布各不相同。结论 骨折后不同时间周期,局部PDGF-BB表达水平升高,参与了骨折的修复与重建。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在解析感染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病理学主要通过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帮助理解感染如何影响机体。而病理生理学则侧重于功能和代谢变化,从生理过程的角度揭示疾病的发展机制。在研究感染性疾病时,两学科常交叉结合,通过分析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临床症状,以揭示疾病的全貌。这种综合理解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HE染色在疾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于我院检验科并需要做HE染色进行相关病理诊断的800份石蜡病理切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病理切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HE染色效果及检测准确度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800份石蜡病理切片中,来自胃肠肝胆的组织有200片,染色结果达到甲级的有197片,达标率为98.5%(197/200),来自骨组织的病理切片有200片,甲级染色的有170片,达标率为85%(170/200),来自胃肠活检的切片有200片,甲级染色的有182片,达标率为91%(182/200),来自脂肪组织的病理切片有200片,甲级染色的有180片,达标率为90%(180/200),总的染色达标率为91.12%;而在71份染色不达标的病理切片中,染色结果均匀性不达标的有20份,占比28.17%(20/71),染色结果清晰度不达标的有30例,占比42.25%(30/71),病理切片被污染的有11片,占比15.49%(11/71),切片脱落的有10片,占比14.08%(10/71)。且各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染色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染色的结果直接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根据不同的组织切片,不同的疾病,应该采取相应的取材及染色措施,并且针对一些影响染色结果准确性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字病理诊断的应用对于临床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8例接受病理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字病理诊断的应用前后,分为对照组(应用前:2019年7~12月)151例和观察组(2020年1~6月)1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初诊、复诊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初诊准确率(95.54%>85.43%,χ2=9.226)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诊准确率(98.73%vs.96.69%,χ2=0.667)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应用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字病理诊断,可以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便于及时、准确的检出相关疾病以及早期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理技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集于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对我院全部科室送往病理科的268例石蜡切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抽取168例染色体通过HE染色法给予染色,密切观察染色后的所有病例切片产生的变化,并对HE染色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研究中显示,病理技术H染色体改进后的胃镜活检达标率为98.39%、子宫内膜达标率为100.00%、脂肪组织达标率为93.75%、胃肠组织为96.43%,较病理技术H染色体改进前的应用效果显著,差异有可比性,(X²=8.569,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标本来采取不同的制片及HE染色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制片的质量问题,同时还可提升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