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岛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资料,筛选符合要求的甲状腺功能正常者进行研究,对促甲状腺激素与肾小球滤过率、尿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促甲状腺激素与肾小球滤过率为显著负相关(P<0.001);通过广义相加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随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先增后减,促甲状腺激素值为2.0uIU/L时血清尿酸水平最低。结论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与尿酸为U形曲线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凋亡蛋白PDCD5在卵巢上皮性癌当中的表达。方法随机选择2016月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卵巢癌组织100例,其中,正常卵巢组织为1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20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当中的PDCD5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相关软件对PDCD5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良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当中表达光密度值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组织当中的PDCD5蛋白呈现出的为高表达,卵巢癌组织当中PDCD5蛋白呈现的是低表达,三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在不同FIG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升高,PDCD5蛋白表达呈现出下降特点。结论PDCD5蛋白与卵巢上皮性癌存在密切的联系,对PDCD5蛋白进行研究,对治疗卵巢癌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联合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共8个月时间内的78例疑似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及家族史及有关症状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相等数目的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26人。其中甲组患者在术前采用彩超诊断,乙组患者在术前采用促甲状腺激素诊断,丙组患者在术前采用高频彩超联合促甲状腺激素诊断。术后对三组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甲组和丙组共52例患者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对乙组和丙组共52例患者进行促甲状腺激素检测。通过高频彩超检查,52名患者的肿瘤部位在左侧有29例(55.77%),在右侧有23例(44.23%);多发性肿瘤有14例(26.92%),单发性肿瘤有38例(73.08%)。其中甲组采用高频彩超诊断甲状腺癌13例(50.00%),未能确诊为7例(26.92%),误诊为恶性病变为6例(23.07%)。其中乙组采用促甲状腺激素检测甲状腺癌15例(60.00%),未能确诊为7例(26.92%),误诊为恶性病变为4例(15.38%)。其中丙组采用高频彩超检查联合促甲状腺激素检测诊断甲状腺癌23例(88.46%),未能确诊为2例(7.69%),误诊为恶性病变为1例(3.85%)。甲组诊断准确率为50.00%,乙组诊断准确率为60.00%,丙组诊断准确率为88.46%。丙组采用高频彩超检查联合促甲状腺激素检测对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甲组和乙组次之。结论采用高频彩超联合TRH方法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只采用高频彩超诊断方法和只采用促甲状腺激素诊断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高频彩超联合促甲状腺激素方法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患者采取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各30例,分别最为实验Ⅰ、Ⅱ组,病例资料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另外再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健康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自身抗体检验,观察并分析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Ⅰ组的TRAb水平高于实验Ⅱ组,实验Ⅱ组的TGAb、TPOAb水平高于实验Ⅰ组,且实验两组的TRAb、TGAb、TPOA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验可用来诊断甲状腺疾病,对于以后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促红素疗效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HDF(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n=32)、HDP(血液灌流)组(n=32)和HD(血液透析)组(n=32),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肾性贫血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PTH、CRP、IL-6和β2-M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HDF组和HDP组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HDP组CRP水平显著低于HDF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HD组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DF组和HDP组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DP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DF组EPO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HD组治疗3个月后H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EPO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HDF和HDP能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促红素的疗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效果显著优于HD,能有效缓解炎症状态,且HDP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简介: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是一组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以向心性肥胖、紫纹、满月脸、高血压等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中应用宫颈球囊对宫颈成熟的促进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的孕妇,随机将所选孕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1例孕妇应用缩宫素引产,研究组61例孕妇应用宫颈球囊进行引产,对两组宫颈成熟情况、引产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从开始治疗直至临床时间以及临产直至分娩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中应用宫颈球囊不仅可以促进宫颈成熟,还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临床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妊娠期孕妇治疗中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和米索前列醇对其促妊娠晚期宫颈成熟的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取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妊娠期孕妇中,遵循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孕妇采用米索前列醇,观察组孕妇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对两组孕妇治疗前后宫颈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娩结局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孕妇与常规组孕妇治疗后宫颈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娩结局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在妊娠期孕妇中运用,对孕妇促妊娠晚期宫颈成熟效果显著,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OOK双球囊与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并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武县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所收治的183例足月妊娠孕妇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正常组60例,不使用缩宫素及COOK双球囊进行分娩,对照组60例,给予其缩宫素进行治疗,观察组62例,给予其COOK双球囊进行治疗,对两组孕产妇宫颈成熟并引产效果、分娩方式、母婴结局、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对比。结果在促宫颈成熟前,三组孕产妇宫颈Bishop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促宫颈成熟后,正常组未有显著变化(P>0.05),其余两组孕产妇宫颈Bishop评分有所提升,且观察组在提升幅度上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率、临产时间、分娩出血量、总产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评分上,三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为足月妊娠孕妇提供COOK双球囊进行宫颈促熟及引产,可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分娩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促胎肺成熟药物治疗早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孕28周至33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90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为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则增加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妇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44%、新生儿脑室出血2.22%、出生后获得性肺炎2.22%及围生儿死亡率2.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17.78%、24.44%、13.33%,P<0.05。结论针对早期未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能够在控制母婴感染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降低新生儿危险,治疗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用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性原则选取从2014年1月1日—2017年3月30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孕产妇110例,将110例确诊为孕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孕产妇采取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治疗组采取静脉点滴催产素引产,观察两组孕产妇各项情况,总结优异的治疗方法。结果表1结果显示引产后,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和催产素引产组的宫颈Bishop评分及宫颈成熟率显著提高,而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比催产素引产组宫颈成熟率更高,差异显著。表2结果显示,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也有显著差异,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产程时间更短,而剖宫产率也显著低于催产素引产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这两项指标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是运用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效果较好,其在引产过程中各个过程较单纯采取催产素效果好,临床对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患者多建议使用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
简介:摘要目的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用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性原则选取从2014年1月1日—2017年3月30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孕产妇110例,将110例确诊为孕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孕产妇采取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治疗组采取静脉点滴催产素引产,观察两组孕产妇各项情况,总结优异的治疗方法。结果表1结果显示引产后,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和催产素引产组的宫颈Bishop评分及宫颈成熟率显著提高,而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比催产素引产组宫颈成熟率更高,差异显著。表2结果显示,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也有显著差异,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产程时间更短,而剖宫产率也显著低于催产素引产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这两项指标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是运用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效果较好,其在引产过程中各个过程较单纯采取催产素效果好,临床对于孕足月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患者多建议使用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归饮对小鼠异体骨髓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究其防治因辐照引起的骨量丢失的机制。方法选取100只BALB/cCd小鼠,随机40只作为骨髓细胞提取回输,剩余6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辐照组、骨髓细胞回输组、(右归饮)低剂量组、总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对6组小鼠进行不同的处理,统计其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浓度的差异以及组织损坏情况。结果随着灌胃治疗右归饮浓度的增高,小鼠的骨密度及碱性磷酸酶浓度增高,组织损坏程度降低,骨小梁数量增多,高剂量组结果接近于空包对照组。结论右归饮能够促进小鼠异体骨髓细胞的向成骨分化,对经辐照造成的骨量丢失情况有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重症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icosteroids,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ICU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共68例,检测患者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感染性休克)37例,休克组(发生感染性休克)31例。对比两组患者8am和4pm、次日0am和次日8am的血清COR和ACTH水平,并观察患者的APACHEII评分、28d死亡率。结果在8cm和4pm、次日0am和次日8am时,休克组血清COR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CTH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APACHEII评分和28d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休克组RAI(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发病率为64.52%(20/31),在8am、4pm、12mm、次日8am的RAI发病率分别为61.29%、58.06%、70.97%、67.74%。结论老年重症患者的血清COR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呈现正相关,而血清ACTH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价。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2例尿毒症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1人。对照组患者只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左卡尼汀配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96.77%、70.97%、25.81%和3.2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64.52%、25.81%、38.71%和35.4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例血压升高,焦虑烦躁1例,贫血1例;对照组4例血压升高,焦虑烦躁3例,4例贫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9%)明显少于对照组(35.48%),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良好,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从本院在2015.08——2017.08期间收治的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单一组患者应用甲泼尼龙治疗,联合组患者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开展分析和对比。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十分显著。结论在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过程中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甲泼尼龙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