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高等医学院的教学课程中,人体寄生学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介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桥梁。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预防和诊治寄生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我国当下人体寄生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寄生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 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
  • 简介:通过分析寄生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寄生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寄生检验实验内容。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寄生检验的检验科见习和医院参观,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巩固寄生检验理论知识,全面提高检验学生检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 标签: 寄生虫检验 实验教学 改革
  • 简介:寄生性阑尾炎是指肠道寄生寄生或迷入阑尾腔或虫卵堆积引起阑尾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甚为少见.我院1986年至今收治7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寄生虫 阑尾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寄生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送检的新鲜粪便标本18630份,采取盐水浮聚法、直接涂片镜检法对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精测,分析其寄生感染情况。结果成人蛲虫感染情况明显少于儿童,钩虫感染情况明显多于儿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蛔虫与其他寄生感染无明显差异,且不同性别受检者寄生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蛲虫感染率为0.64‰、蛔虫感染率为0.64‰、钩虫感染率为0.86‰、其他感染率为0.43‰,总感染率为2.58‰。结论蛔虫、蛲虫、钩虫是当前主要的寄生感染病原体,不同年龄感染寄生病原体种类存在差别,因此,临床上应该注意寄生检查与预防,尽可能减少寄生感染,保证人们的健康。

  • 标签: 寄生虫感染 肠道检测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 标签: 肝脏 棘球蚴病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应从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该文通过对《寄生学及检验》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 标签: 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 简介:传统的寄生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医学教学的要求。该文探讨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从课程设计、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面对各项困难和挑战等方面,改革寄生学教学模式的经验和实践体会,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寄生虫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 简介:在人体寄生学及检验技术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笔者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精简理论课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加强实验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 教学 培养 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 人体寄生虫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配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Vs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和脑部微循环,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参芪四虫汤 当归补血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