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摄影条件下,乳腺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变化,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摄影方法。方法:采用全视野乳腺数字化X线机,在不同摄影条件下[手动曝光模式(manualexposurecontrol,MEC)、自动曝光模式(automaticexposurecontrol,AEC)]对标准乳腺模体进行重复曝光测试,记录每种摄影条件下的体表入射剂量(entrancesurfacedose,ESD)和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glandulardose,AGD)。由3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按照美国放射学院乳腺模体影像评价标准对影像进行评分,并对ESD、AGD及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管电压(28kV)时,ESD和乳腺AGD随着管电流的上升而上升;固定管电流(56mAs)时,ESD和乳腺AGD随着管电压的上升而上升,固定管电压和固定管电流这2组摄影参数改变的图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34,P均〉0.05)。结论:在乳腺数字化X射线摄影检查中,MEC模式更适合个体化诊断,能够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达到剂量最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DSA冠脉造影致医护人员辐射剂量的研究,探讨DSA冠脉造影过程中辐射的防控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参与DSA冠脉造影工作的26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DSA冠脉造影试验,测量医护人员各层面皮肤对于辐射的吸收情况,比较其辐射剂量。结果与第二术者相比,第一术者乳腺辐射吸收剂量(0.218±0.059)mGy<(0.342±0.044)mGy和性腺辐射吸收剂量(0.231±0.042)mGy<(0.315±0.026)mGy相对更低(P<0.05),而眼晶状体、甲状腺的辐射吸收剂量与之相仿(P>0.05)。在第一术者中,与铅衣后相比,铅衣前的眼晶状体辐射吸收剂量(0.164±0.023)mGy>(0.064±0.009)mGy、甲状腺辐射吸收剂量(0.195±0.035)mGy>(0.142±0.054)mGy、乳腺辐射吸收剂量(0.184±0.034)mGy>(0.134±0.011)mGy和性腺辐射吸收剂量(0.177±0.028)mGy>(0.125±0.013)mGy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DSA冠脉造影,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以有效降低辐射吸收剂量,保障其健康安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5-5.5Gy)中子辐射对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级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所有BALB/C小鼠均为雄性,共计278只,将上述278只小鼠分为5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分别对各动物组进行90%中子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2.5Gy(80只),3.0Gy(60只),4.0Gy(60只)及5.5Gy(60只),对照组18只,分别在照射动物后6h,12h,1d,3d,4d,5d,7d,10d,14d,21d及28d采取静脉血,利用SYSMEXKX-21多项目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1)中子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2.5-5.5Gy中子照射可使小鼠外周血WBC于照射后6h均明显降低,12h呈现一过性升高,之后又进行性降低,4.0-5.5Gy组未见恢复;而2.5Gy于照射后21d恢复至正常状态。(2)中子照射后外周血血小板的变化;在照射2.5Gy后6h-12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照射后1-3d,小鼠外周血PLT开始降低,于第5d进一步降低,至第10d血小板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在照射14-28d后血小板开始恢复,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在照射3.0-4.0Gy后6h即开始明显降低。于第10d外周血PLT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2.5-5.5Gy中子辐射可以引起小鼠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破坏小鼠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质量参数的显著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对于烧伤患者体温的影响以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烧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发热率为4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1%;观察组的发热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2.33±0.57)d,较对照组的(3.02±0.57)d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热率及发热程度,并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干扰素α-2b(INFα-2b)干预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疗效的价值。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组、肝纤维化模型组3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每只大鼠给予0.02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肝纤维化模型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_4(CCl_4:橄榄油=2:3)0.02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干扰素治疗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_40.02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第5周起,干扰素治疗组大鼠每周3次给予腹腔注射INFα-2b1×10~6单位/只,至第8周。于第8周末对3组大鼠进行MRI常规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b取500、700、1000s/mm~2时,比较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和ADC值的变化。对3组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变化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500s/mm~2时,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干扰素治疗组3组的ADC值分别为(3.63±0.21)×10~(-3)mm~2/s、(1.17±0.11)×10~(-3)mm~2/s、(2.82±0.06)×10~(-3)mm~2/s;b=700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3.12±0.68)×10~(-3)mm~2/s、(1.60±0.42)×10~(-3)mm~2/s、(2.15±0.35)×10~(-3)mm~2/s;b=1000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2.16±0.93)×10~(-3)mm~2/s、(1.31±0.06)×10~(-3)mm~2/s、(1.45±0.53)×10~(-3)mm~2/s。b=500s/mm~2时,干扰素治疗组ADC值大于肝纤维化模型组而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HE染色显示,干扰素治疗组大鼠的严重肝纤维化比例明显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其肝纤维化标志物α-SMA亦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MRI的ADC值可评价INFα-2b干预肝纤维化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