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既保障病人安全,维持病房良好秩序,省时省力,又维护病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术后病人搬运方法。方法对既往手术室接受的剖宫产后病人转运不同方法各10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A组和B组。对比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质量的评价、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B组护理质量的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平车单架斜坡转运法,保证手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比传统四人搬运方法更能节省人力、快捷、舒适又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剖宫产后 搬运法改良
  • 简介:急诊抢救室是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的地方,牵涉到院内转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急诊危重患者病因、伤情未知成分较多,在诊断不很明确的情况,急诊科又无法完成检查项目时,必须通过院内转运来完成诊断性检查;(2)危重患者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后,需要送往手术室、监护室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2007年我院抢救室共转运危重患者242例,现将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危重病 病人转送/护理
  • 简介:摘要医院管理中,感管理时期重要的组成环节,目前很多大城市的医院不断的提升感管理水平,并且严格按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管理,社会反响良好。而大部分基层乡镇卫生感管理方面却存在诸多复杂的问题,比如不规范操作、不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等,阻碍了乡镇卫生的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卫生进步,更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院感管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尽可能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下半年从急诊转到其它科室危重症患者2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分析转运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护理干预能力,加强转运前、中、后安全护理,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情况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安全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共出现4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共出现9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7.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转运实施过程,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加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减轻病人心理痛苦,为患者进一步配合治疗打下基础。

  • 标签: 危重病人 转运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危急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期间开展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效果。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施行院内转运的危急重症病人资料100例开展分析,由于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方案不同对其施行分组,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病人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和产生意外事件几率,将所得各项数据施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产生意外事件几率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急重症病人接受院内转运期间为其开展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理想,能够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危急重症病人 院内转运 护理干预 转运安全性
  • 简介: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vectorimaging,VVI)技术评价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法:对2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25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及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VVI二维动态灰阶图像,脱机分析左心室短轴观中基底部及心尖部各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结果:①3组受检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向相同;②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心肌缺血组部分缺血节段的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降低,但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心肌扭转运动可能有助于检出和鉴别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为评价局部心肌运动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速度向量成像 左心室心肌扭转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前急救中的应用措施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96例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与临床效果,进一步分析前急救转运及护理的意义,指导临床前护理实践。结果通过细致、周密的转运前准备,96例脑卒中患者在前综合急救护理路径实施后,治愈好转92例,死亡4例.在前急救护理路径实施前后,NIHSS、GCS评分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病情凶险危急,前急救护理路径拓展了护理范畴,综合性的急救护理措施能为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院前急救 护理路径 应用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正确有效的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我院急救中心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2例,由于早期处理得当,除4例在到达现场时患者已心跳、呼吸停止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电击伤患者的前急救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97例2014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现场急救的电击伤患者,回顾性分析以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前急救护理资料。结果在30min内存活的患者人数有95例,30min内死亡的患者人数有2例,则30min内存活率为97.94%;50例轻型患者大多无损伤或者仅局部肢体电损伤,转送医院进行观察或治疗;47例重型患者中出现现场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有44例,36例患者在接受电话治疗后进行单纯胸外心脏按压至专业急救人员持续复苏,有2例患者在30min内死亡。结论前急救应用于电击伤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第一目击者将电源安全切断、积极进行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医护人员现场急救等措施能够有效挽救电击伤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电击伤患者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行CPR处理的25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的复苏总有效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对口、面罩给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多发性外伤、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VA、无脉电活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龄、通气方式、原发疾病、CPR前ECG(P<0.05)。结论前心肺复苏患者自发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原发疾病、通气方式、ECG表现。

  • 标签: 急救 心肺复苏 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肺骤停前心肺复苏抢救的抢救方法和抢救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心肺骤停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院内心肺复苏抢救,观察组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3.33%,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为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心肺复苏抢救有效提升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可通过完善急救网络、普及急救知识以及规范和完善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流程,临床进一步推广前心肺复苏抢救,提升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心脏骤停 院前心肺复苏抢救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危重炫耀院内转运的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72.5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家属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药物多数是通过口服方式给药,药物在口服后需要经过吸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在该过程中药物能否被肠胃所吸收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临床联合用药越来越普遍,多种药物之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特征。基于此研究转运体介导的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药物的吸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近些年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转运体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为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采集患者咽拭子、鼻拭子做培养,结合临床资料及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对多重耐药菌的定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95例患者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33.93%,包括产ESBLs大肠埃希菌6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0株,产ESBLs阴沟肠杆菌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5株,MRSA10株.结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临床诊治过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监测措施,以避免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定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疗养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本疗养临床送检培养的标本当中分离出的1000株病原菌建立研究,对所有的菌株进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病原菌当中革兰阴性菌数量最多,共有802株(80.2%);研究经过耐药分析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对于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药物的等耐药性相对较低,均低于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属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各类病原菌菌种对于抗菌药物存在有一定的耐药性;在临床上应当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结合机械能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起到有效地防治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疗养院 感染病原菌 耐药情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南医疗区(下文简称南)临床科室药品管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办法。方法全面分析南临床科室药品管理现存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临床科室药品管理,对比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前、后的管理质量。结果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后,南临床科室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抢救车药品、常用备用药品的达标率均明显高于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后,南临床科室药品的去向明确率与有效使用率均明显提升,且药患纠纷率明显减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南临床科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较多,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强化管理,可明显提升药品达标率、去向明确率与有效使用率,且有助于降低药患纠纷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科室药品 管理 问题 PDCA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提出院感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47例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遵循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实验,分析检查结果和感染科室。结果检出最多的多重耐药菌是大肠埃希菌;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是呼吸科;发生感染最多的部位是呼吸系统。结论定期检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制订防控策略,是减少医院感染、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临床分析 医院感染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快速出诊及电话指导、病情评估、现场救护、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转运救护、患者交接方面对脑卒中65例患者实施眼前急救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脑出血患者中途死亡外,其他64例患者都得到及时救治。结论前急救护理干预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础护理流程在感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参与基础护理流程,观察院感控制效果。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主要科室包括呼吸科、脑外科、普外科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与伤口感染;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患者35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4例,治疗无效患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50例患者中,发生恶心与呕吐不良反应患者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结论院内感染对医院的医疗效果以及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需要经由多种手段对其给予控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在常规感染控制的基础上参与基础护理流程,能够实现更为显著的感染控制效果,对提升感控制效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基础护理流程 院感控制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