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血小板输血反应是指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原因,使输入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发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后紫癜(post-transfusionpurpura,PTP)、血小板输注后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等输血不良反应[1]。本文对血小板输血反应及其对策作一简述。

  • 标签: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对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72岁。因脑血栓住进神经科,做溶栓前常规检测,凝血分析(APTT、PT)结果正常,WBC5.1×10^9/L,Hb152g/L,PLT35×10^9/L,血小板减少。了解该患者无出血症状,连验3d血小板始终在(30~40)×10^9/L,临床不敢用药溶栓,转入肾内科,骨穿,骨髓象未见异常,血液涂片后发现血小板呈聚集状态,改用末梢采血,生理盐水稀释法。计数后,血小板计数正常,为200×10^9/L,反复几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诊断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此事引起患者不满,后经过解释,才未发生纠纷。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药物溶栓。

  • 标签: 依地酸/副作用 抗凝药/副作用 血小板减少/化学诱导 |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我科3台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3台血细胞分析仪做重复性试验和比对试验,算得CV值、信度系数并做方差分析。结果:PLT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l各检测系统测定PLT结果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仪器和设备 随机对照实验
  • 简介:摘要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本研旨在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渗状态引起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假性增高的概况,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将对应时间段内50例不同血糖浓度的糖尿病患者和50例不同浓度的尿素氮浓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同时期健康体检的3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抽取其血常规标本,测定各个患者MPV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尿素氮浓度的升高,患者的MPV值表现出上升现象;血糖水平越高的患者MPV值越高,且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渗状态会引起平均血小板体积假性增高,尿素氮则不会对平均血小板体积产生严重影响。

  • 标签: 血小板体积 高渗状态 假性增高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鉴别,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我院的93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共有74例患者因为血液系统疾病而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占79.6%,有66例良性疾病,占70.9%,8例恶性疾病,占8.6%,19例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0.4%;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布、男女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提供免疫指标、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可以确诊。结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比较多,需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和鉴别,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CT、MPV、PDW明显高于与健康体检组(P〈0.01);PL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期血小板部份参数异常,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病患,都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按照用药的差异把病患分成治疗组A与治疗组B各42例,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A的总有效率是76.2%,治疗组B是92.9%,治疗组B比治疗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B病患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义(P<0.05);治疗组A的不良反应诱发率是9.5%,治疗组B是2.4%,治疗组B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且不良反应诱发率低,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患实施剖宫产术麻醉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期间收取的6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患,根据病患血小板计数的不同进行分组甲组(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23例)、乙组(30×109/L≤血小板计数<50×109/L,21例)和丙组(血小板计数<30×109/L,16例)。所有甲组病患与乙组病患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而丙组病患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对比三组病患手术相关数据、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甲组、乙组及丙组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甲组病患新生儿Apgar评分(1min)最优、其次为乙组和丙组,丙组新生儿Apgar评分(1min)与甲组和乙组比较(P<0.05);甲组病患新生儿Apgar评分(5min)最优其次为乙组和丙组,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5min)比较(P>0.05);三组病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患的剖宫产麻醉选择中根据病患的血小板数量、出血病史、凝血功能综合判断,才能保障病患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症 剖宫产术 麻醉
  • 简介:摘要血液中一个最小的成分细胞就是血小板,其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在当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步发现血栓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为了使血栓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进行准确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认真分析了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可供参考。

  • 标签: 血小板 微粒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临床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及急性脑梗死化疗后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中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者活化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静息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微粒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还可以作为血小板预测和活性判断的重要指标,值得研究和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流式细胞仪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从而采取管理对策。方法本研究时间在2016.4-2018.4,研究对象为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患者,回顾分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采取管理对策。结果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为乙二胺四乙酸引起的45例,冷凝集引起6例,大血小板引起24例,白细胞周围卫星现象2例,原因不明3例。枸缘酸钠抗凝剂仪器法与手工计数方法在检测结果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则存在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与上述检测结果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中会因为较多因素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实际检测中需要重视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假性减少 原因分析 应用对策
  • 简介:摘要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抗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很多种西药以及中药都被研究出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为了更有效的制备最合适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人们仍不停地在研究在创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 创新
  • 简介: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升,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目前,临床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依据为输注前、输注后1h、输注后24h时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 标签: 血小板无效输注 诊断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能否替代洗涤红细胞。方法检测并计算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的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溶血率,并与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悬浮组和制备富血小板白膜后悬浮组均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但洗涤红细胞的上清蛋白的含量要更低(p<0.05)。结论虽然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上清蛋白含量比洗涤红细胞要高,但其完全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可以在应急情况下替代洗涤红细胞。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 制备富血小板白膜 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浮红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GMP-14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PAdT);多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大灶组血小板GMP-140、PAdT、PAgT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01);小灶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周后血小板GMP-140明显下降,PAdT和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比PAdT和PAgT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P选择素/血液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我院1例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红斑肢痛症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各项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诊疾病,并给予其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通过我院相关项目检查,确诊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红斑肢痛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给予EM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加巴喷丁、舍曲林及肌注B族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疗效确切。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红斑性支痛症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