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内5岁以下儿童死因变化趋势以及死因顺位和构成情况,为提高天津市儿童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9.28‰下降至3.62‰,整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有所反弹,原因可能为SARS流行。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到总死亡例数的65%。进行死因统计分析得出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早产或低体重、先心病、出生窒息、肺炎、其他先天异常,2001-2008年早产或低体重仍是第一位死因,2009-2017年由先心病、先天异常致死的儿童增多。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宣教及产前筛查,提高窒息的抢救水平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深圳地区学龄前儿童(3-6岁)静脉血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健康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迈瑞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对1965例体检正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等8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分8组进行检验,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经Z检验,除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其他各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组间均数与总体区间均数间相差<25%,不建议分组,上述各组各项参数合并后白细胞为4.8~9.8×109/L,红细胞为4.1~5.3×1012/L,血红蛋白为111~141g/L,平均红细胞容积为80~91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26-3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为309~338g/L,血小板为181~392×109/L,红细胞比容为0.35~0.43L/L。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与WS/T405-2012中的参考区间差异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参考区间高于WS/T405-2012,其余项目参考区间均低于WS/T405-2012。结论学龄前儿童(3~6岁)与成人血常规参考区间有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应建立独立的儿童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提供准确评估依据,建立时应考虑到性别、年龄、仪器、试剂、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武清区中医医院5年间15例妊娠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系统的数据整理分析,探讨不典型胎盘早剥的发病时间、诊断方法、病因及诱因、产科处理方法及围生期结果,总结胎盘早剥产生的原因、诊治经验,总结有效的诊治及预防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方法查阅并收集武清区中医医院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5年间,发生胎盘早剥的15例孕产妇的病历资料。结果1219例病人中不典型胎盘早剥15例,发病率为产妇的1.23%。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故孕产妇应加强产前宣教,重视产前检查,提高孕期保健质量。积极去除各种诱因,可减少和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护理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所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儿童保健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质量、适应性评分、语言评分、精细动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2个月,观察组的PDI、M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1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保健护理可有效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极少数患者却因声带病变以致临床表现也酷似哮喘发作,误诊误治时有发生。为不断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1992年以来经呼吸科门诊或住院收治的15例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31~74岁,平均56岁。其中8例患有慢性基础病:糖尿病3例,溃疡病2例,慢性肝炎2例,过敏性鼻炎1例,均否认慢性支气管肺部疾患者。吸烟者7例。1.2临床特点15例均呈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喘息时轻时重5例,进行性加重2例,伴有咯血3例,低热伴咳嗽1例,声音嘶哑9例。从出现喘息到我科就诊时间2~18个月不等,在外院均诊为支气管哮喘。全部患者常规胸片和痰检查:双肺纹理粗乱7例,双肺透亮度增强4例,未见异常4例。连续3次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或癌细胞均为阴性。经正规抗炎、解痉、激素及吸氧等综合治疗2wk或以上,部分患者咳嗽、咯血症状虽然减轻,但吸气性呼吸困难并无改善。为查明病因,遂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或纤维喉镜检查。
简介:食管裂孔疝(Hiatushernia)是临床常见疾病,但食管旁型裂孔疝患者有1/3易发生嵌顿而表现为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现将我院收治的15例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88-05~2000-11我院共收治以剧烈胸痛为主要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患者21例,其中15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37~76岁,平均52.1岁±9.7岁,4例有2次以上的发病。有冠心病2例,糖尿病史1例,平时无明显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只有2例在健康查体时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但未见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是剧烈的胸骨中下段疼痛,疼痛难忍,大汗淋漓,5例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2例曾出现疼痛性休克,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11/15例)。疼痛发作后,出现心电图改变6例,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其中1例ST段平直下移1mm,无1例出现心肌酶学变化(观察12~72h)。因严重疼痛,均注射杜冷丁50~100mg,1~3次,3例因心率低于60次/min,合用阿托品1mg注射效果好。误诊时间6~72h不等,平均27.2h±18.6h,1例因反复发作剧烈胸痛的患者曾在CCU治疗72h。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到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60例儿童,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保健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儿童在护理后的效果,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以及两组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健护理后发育情况较对照组要好,并且观察组儿童出现营养性疾病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儿童例数,观察组儿童的家长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儿童的家长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明显,更加有效促进儿童的发育并且安全性更高,家长对其满意度也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60岁以后首发躁狂抑郁发作症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使用精神药物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规范应用精神科药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看我院病案室的出院登记本记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精神科出院病历4234进行筛选,从中选出60岁以后(包括60岁)首发,诊断躁狂抑郁发作症住院患者病历34本为样本病历(8.03‰)。对每本病历的用药名称、药物剂量逐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男27例,女7例。年龄60-78岁。平均64.6岁。临床分型躁狂发作16例,抑郁发作14例,躁狂抑郁发作4例。治疗过程药物治疗28例,无抽搐电休克(ECT)治疗6例。转归治愈23例,显进4例,好转3例,无改善4例。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米氮平、氟西汀、舍曲林。抗躁狂药碳酸锂缓释片,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维思通,其它;氯硝西泮、佳乐定。合并用药29例(85.2%),单一用药5例(14.8%)。结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首次住院躁狂抑郁发作精神病人当中。精神科用药情况,大多数都采取合并用药(29例)占85.2%),药物剂量较常规治疗剂量低,说明老年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不管何种药物治疗,应以低剂量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儿童保健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保健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保健儿童6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儿童年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为310例1~2岁儿童,男孩160例,女孩150例,对照组为290例>2~3岁儿童,男孩150例,女孩140例。两组儿童均抽取末梢血(无名指)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微量元素含量并做详细记录,比较两组儿童的微量元素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缺铁发生率(71.94%)和缺锌发生率(79.03%)均高于对照组(50.34%、42.07%)(P<0.05);试验组的铁元素值(6.60±0.55)μmol/L、锌元素值(68.30±7.20)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90±0.20)、76.05±9.78)μmol/L(P<0.05)。結论在儿童保健中检测微量元素,可充分了解儿童自身的微量元素情况,根据科学检测结果便于及时地补充失衡元素,这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方法选用孕周32周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儿童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采用儿童气质问卷与家庭环境量表来评价儿童气质与家庭环境,同时借助儿童行为问题来评价儿童学龄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气质节律性、学前期气质反应强度、2岁时家庭父母参与、8岁时家庭父母情绪对学龄期儿童行为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其结果可共同解释56%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在婴儿时期,可通过预测母亲年龄、气质节律性与情绪性、1岁家庭环境总分来判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且可解释33%的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在学前期可利用气质反应强度、3岁时家庭父母参与、母亲年龄来预测血量儿童行为问题,可解释学龄期34%儿童行为问题;而在学龄期则可借助气质适应性、坚持性、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来解释学龄行为问题。结论保障儿童健康,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可对高龄母亲、家庭教育环境与积极气质来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