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地探讨研究Delta样配体4(Deltalikeligand-4,DLL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人民医院外科已行手术治疗90例结直肠癌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本中DLL4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随访分析DLL4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通过免疫组化发现,所有患者中DLL4表达均有表达。DLL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侵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随着DLL4的表达水平的升高,患者的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均明显减低。高表达组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期时间均较低表达组明显减低(P<0.05)。DLL4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DLL4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浅析β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本院开展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住院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参考组,两组各为49例患者,应用常规对症治疗参考组患者,而治疗组患者在参考组基础上,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对比应用效果得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参考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3%,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较好,不仅有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还能够减小不良反应形成的概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4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是96.2%,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的有效率6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的程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性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了解新辅助化疗乳腺癌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阳性表达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对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配合内分泌的治疗,增强疗效。
简介:目的:研究肾上腺手术标本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理诊断的主要问题.方法:收集本科1980~2002年间全部肾上腺手术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0)内分泌肿瘤组织学分类(1999)标准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肾上腺病变共1166例,其中肿瘤913例(78.3%),非肿瘤性病变253例(21.7%).肿瘤中良性881例(96.5%),恶性32例(3.5%).占良性肿瘤前三位的依次是肾上腺皮质腺瘤634例(72.0%)、嗜铬细胞瘤196例(22.2%)和髓性脂肪瘤30例(3.4%);恶性肿瘤32例中肾上腺皮质癌22例(68.8%),恶性嗜铬细胞瘤5例(15.6%).非肿瘤性病变中肾上腺皮质增生206例(81.4%),皮质萎缩13例(5.1%);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7例(2.8%).肾上腺髓质增生8例(3.2%).结论:①肾上腺病变占送检标本的032%,其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②肾上腺皮质病变的主要组织学类型为皮质腺瘤和皮质增生.③髓质病变中93.8%为嗜铬细胞瘤.④肾上腺间质病变以髓性脂肪瘤最常见.⑤肾上腺恶性肿瘤非常少见,主要为皮质癌.因此,外科病理中的主要问题是皮质腺瘤与皮质结节状增生的鉴别,皮质癌的诊断应参照Weiss组织学标准.
简介: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adenocarcinomaofstomach,HA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9例HA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9例HAS患者中,8例为男性,1例女性;平均为(64±1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黑便或进餐时呕吐。8例患者术前行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其中6例升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HAS在组织形态学上具有肝细胞癌的分化特征,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AFP表达。结论:HAS罕见,且易发生淋巴结及肝脏转移,及早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所有心律失常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96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48例;对照组的48例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8例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片联合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率、LVEF、心功能等级以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率、LVEF以及心功能等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到抗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当中,能够显著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指标,减少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检测成人肝移植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态,探讨监测肝移植受体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意义.方法:收集本移植中心器官移植受体摘除肝脏标本52例,采用Tordji-22和NS32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血清抗HCV检测均阴性.52例肝移植受体肝脏组织中20例(38.46%)肝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HCV抗原存在.上述2种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及阳性表达方式略有不同,Tordji-22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NS3以肝细胞胞质细颗粒状阳性为主.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组中HCV阳性细胞主要为癌旁肝细胞,少数癌细胞胞质也呈弱阳性.结论:在接受肝移植的慢性终末期肝病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相当病例受体肝脏有HCV感染.由于肝移植后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可促进HCV病毒在移植肝的肝细胞内复制,导致丙型肝炎复发,明确肝移植受体肝脏HCV感染状态,对肝移植后病情监测、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55例PCa患者、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F-1、IGFBP-3、PSA、fPSA水平。结果:PCa组IGF-1水平较BPH组、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IGFBP-3水平低于BPH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IGFBP-3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83.6%、76.4%,特异度分别为84.0%、74.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2%、7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74.0%。血清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灵敏度。结论:PCa患者IGF-1、IGFBP-3水平较健康对照者发生变化,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更有助于PCa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