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复习15例ChRCC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hRCC的MRI表现,尤其从T2WI信号特征,肿瘤的强化程度、强化均匀性及强化方式。结果15例患者中,单病灶14例、多病灶1例。肿瘤呈球形7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最大径为13~105mm,平均44mm。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低信号11例、等或稍高信号4例;9例信号较均匀、6例信号欠均匀。10例病灶周边见完整低信号包膜、3例包膜不完整、2例包膜不明显。增强扫描8例为中度强化、6例为轻度强化、1例为高度强化;7例病灶为较均匀强化、3例为强化欠均匀、5例为强化不均匀;12例病灶为平台型强化方式、2例为减退型、1例为持续强化型。结论ChRCC多为T2WI稍低信号,信号较均匀,轻至中度平台型强化,结合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可获得正确的术前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 (granulocyticsarcoma,GS)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粒细胞肉瘤住院患者,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所致肿胀、疼痛等非特异性为主。 8例患者行 DR检查, 1例检出; 10例行 CT扫描,病灶与肌肉密度比较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较中心强化明显。其中 8例侵及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部分硬化灶( 25%); 9例行 MR平扫 ,与肌肉信号比较,不同部位的 GS呈不同的等、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均存在无强化坏死区,且周边强化程度较中心区域明显。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并提示 GS的生长特性:( 1)病程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生长,边界不清,对邻近骨质呈包裹性生长趋势;( 2)病灶软组织成分 CT上呈等密度, MRI上 T2WI呈高信号, T1WI信号根据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3)病灶内多存在坏死灶,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区域较中心强化程度高;( 4)可同时具有溶骨及成骨两种影像学表现,且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无关。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边缘、囊实性、囊性部分CT值、实性部分CT值、强化程度、腹腔积液、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例为单侧发生,1例双侧。9例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2例为实性型肿块。最长径10.5~22.5cm,平均16.1cm。囊实混合型肿块囊性部分CT值11~55HU,中位值18HU。肿块内均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结节或团块样实性成分;实性部分CT值34~49HU;增强各期中动脉期CT值46~57HU,静脉期CT值56~66HU。2例实性型肿块CT值分别为39、46HU。5例伴有腹腔积液,3例腹膜不规则絮状或结节状增厚,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为巨大囊实混合型或实性型肿块,多为单发。肿块内含有较高密度液性成分、乳头状突起和实性结构,轻中度强化。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膜转移癌的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1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治的葡萄膜转移癌患者25例(29只眼),分析超声检查中病变的位置、形态、隆起高度、基底-高度比率、内回声及其特点、有无挖空征和脉络膜凹陷征、有无继发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检查病变内血流情况等。其中14例(14只眼)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25例(29只眼)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累及左眼8例(32.0%)、右眼13例(52.0%)、双眼4例(16.0%);位于虹膜睫状体4只眼(13.8%)、脉络膜25只眼(86.2%);7只眼(24.1%)病变超声表现为扁平隆起回声、7只眼(24.1%)为半球形隆起回声、15只眼(51.7%)病变表面回声不规则(可见切迹或呈波浪状);病变隆起高度平均为(3.5±2.2)mm,基底-高度比率平均为3.7±2.1;27只眼(93.1%)病变内回声表现为低于相邻眶内组织的低回声;2只眼(6.9%)挖空征阳性,5只眼(17.2%)脉络膜凹陷征阳性;21只眼(72.4%)出现继发视网膜脱离,11只眼(38.0%)合并玻璃体混浊。CDFI检查显示,21只眼(72.4%)病变内可见树枝状血流信号。14例(14只眼)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3只眼(92.9%)病变的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快进快出型。结论:葡萄转移癌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肝囊肿经皮穿刺置管硬化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过程中引流液染有胆汁的肝囊肿患者9例,均行囊腔造影,3例引入留置导管后即抽吸出浅绿色黏液样液体,3例抽净囊液后稍加负压即抽出浅绿色液体,2例注射无水酒精15min后抽出浅绿色浑浊液体,1例置管后持续抽吸出浅绿色黏性液体。结果:5例改变操作技术(抽吸囊液及注射酒精时轻柔缓慢、勿加压)、3例调整导管位置、1例延长留置导管引流时间(10d)后,胆汁性引流液消失,继续硬化治疗。结论:肝囊肿穿刺置管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可能与囊内压改变、囊壁损伤和侧孔位置不当有关,应经导管行囊腔造影,确认无胆管显影,通过消除负压吸引、加压注射,调整导管位置及盘曲张力,延长引流,待引流液胆汁消失变清亮,再继续行囊腔硬化治疗。
简介:目的:回顾性探讨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表现特征。方法:对261例住院患者进行术前CEU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选取14例单纯DCIS(A组)和29例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原位癌成分≥20%者14例(B组)和原位癌成分<20%者15例(C组)],并对患者进行CEUS分析。结果:单纯DCIS多表现为边缘到中央整体中高强度灌注,部分周边可见血管样灌注,其中部分可呈环形血管样灌注。A组比B组曲线下面积大,上升斜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的CEUS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的影像学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NTNB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TNBC及504例NTNBC患者的乳腺X线及MRI表现,两组X线及MRI检查中病灶钙化、形态、边缘、T2信号、内部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sitycurve,TIC)等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TNBC组病变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边缘清晰(12/25,48%)、圆形或类圆形(10/25,40%)、少钙化单纯肿块(17/28,61%).TNBC组MRI常见表现为类圆形或结节状(22/27,82%)、边缘光滑(11/27,41%),T2WI序列呈高信号(5/27,18.5%)、环形强化(8/27,29.6%)、TIC呈速升速降型(20/32,63%).TNBC组与NTNBC组乳腺X线肿块边缘及肿块钙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I检查在肿块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TIC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BC的MRI检查中,如肿块边缘光滑,出现环形强化,TIC呈Ⅲ型,ADC值较高,结合乳腺X线检查所见,其对诊断TNBC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非外伤性隐裂牙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锥形束 CT( Conebeam Compu Ted Tomo-graphy, CB C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方法:对 105名患者的 105颗明确冠隐裂牙的临床特征及 CB 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同时对其 CB CT上牙根折裂情况,牙槽骨及根尖周骨质吸收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结果: 105例患者中,男性 49. 52%,女性 50. 48%;在 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加,隐裂牙发生比例增加,其中 41~ 50岁发生率最高( 34. 29%),之后下降。 105例隐裂牙中有 5例发生在前磨牙区,其余均发生在磨牙区,其中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 59. 05%)。 105颗隐裂牙, CB CT检查有 16颗( 15. 24%)可观察到牙根存在不完全折裂,仅 4颗( 3. 81%)可见牙根完全折裂。其余 85颗( 80. 95%)隐裂牙牙根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隐裂牙好发于上下颌第一磨牙, CB CT检测下大多数的冠隐裂牙并没有发生牙根折裂。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papillarycarcinoma,SPC)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SPC与45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的声像图表现,对比分析SPC的声像图特征。结果:SPC平均发病年龄较IDC大(P〈0.05)。SPC病灶在生长方位、形态、边界、边缘、后方回声、血供以及阻力指数方面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IDC,SPC更易表现出边界清晰、平行位生长、边缘呈分叶微小分叶状、后方回声增强、血供丰富且阻力指数较高等声像图特征。两者在钙化灶、淋巴结转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SP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乳腺常见恶性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诊断特征,并与睫状体黑色素瘤进行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治的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患者22例(22只眼),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23例(23只眼)作为鉴别,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UBM检查显示21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呈高回声14例、中等回声4例、低回声3例,17例侵犯虹膜及房角,1例侵犯巩膜;15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呈中等回声5例、低回声1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22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21例,15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23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15例、蕈状7例,22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峰值强度低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平均渡越时间长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尿路成像对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0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CT平扫、增强扫描、容积(VR)重建,并对泌尿系统先天异常病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泌尿系统肾脏畸形病种中,肾脏异位12例,孤立肾6例,肾异常旋转3例(盘状肾2例、马蹄肾1例),囊性不良发育肾6例,融合肾畸形3例。重肾重输尿管畸形17例(单侧重复肾重输尿管畸形13例、双侧重复肾畸4例)。结论CT平扫、增强扫描、容积(VR)重建在对30例泌尿系统先天发育畸形病种诊断过程中,全方位可靠的呈现了病变之间的关系和解剖结构,发挥了CT的优势,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缺点,大程度的降低了临床上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基质的癌(matrix-producingcarcinoma,MPC)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乳腺MPC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0岁。3例患者首诊时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显示12例肿瘤均为低回声结节状病变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分级范围3~4A级;MRI显示12例肿瘤T1WI呈环形增强,T2WI呈高信号,BI-RADS分级范围4C~5级。12例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1.5~9.0cm,肉眼见灰白色结节状或多结节融合状肿块,界限相对较清,质地中等至硬,切面灰白、灰红,部分区域黏液半透明状;镜检显示浸润癌成分直接过度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结节边缘浸润癌成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11例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neu(-)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10例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1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8~30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至今,9例无瘤存活,1例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8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胸壁复发。结论:乳腺MPC是一类较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超声影像学特点与许多良性病变和肿瘤有所重叠,极易漏诊,而MRI诊断乳腺MPC有较高的灵敏度。乳腺MPC在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方面有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简介:【摘要】分析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 2018 年 2 月一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240 例肝硬化患者为观 察对象, 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作六组:A 组:40 例血瘀阻络型,B 组:40 例肝气郁结型,C 组:40 例脾肾阳虚型,D 组:40 例脾 虚湿盛型,E 组:40 例肝肾阴虚型,F 组:40 例湿热内蕴型,均予以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六组超声特征。结果:六组肝右叶前后径、 最大斜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A 组患者肝左叶的上下径明显低于 B 组及 E 组,且 A 组脾脏厚径及长径比 B、C、 D、E、F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F 组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低于 A 组、C 组及 E 组患者,A 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低 于 B 组,且 A 组、C 组患者门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B 组及 F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六组患者脾静脉的主干内径、 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存在相关性,通过结合门 静脉参数及超声图像,可为肝硬化病情评估及中医证型提供判断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乳腺典型髓样癌(TMBC)的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根治术前均行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80例TMBC患者,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和术后病理结果及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乳腺X线摄影较超声更易发现肿块钙化点;两者联用诊断TMBC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最高均达4级以上。术前超声更易发现同侧腋淋巴结(ALN)肿大,但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的仅占48.4%。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均提示ALN肿大的患者中,87.5%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的患者中,仅83.3%经病理证实转移;雌激素受体(ER)阴性患者中,仅85.7%经病理证实转移。结论:TMBC患者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联合检查不易漏诊,两者均提示同侧ALN肿大时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意义较大,而对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或ER阴性的患者需更加谨慎。
简介:目的:分析肠道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特点,初步探讨CEUS诊断肠道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26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获取肿瘤组织及瘤旁肠壁的定量参数。结果:CEUS显示26例患者肠道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均为不均匀性增强,7例病灶局部可见造影剂无充填区。以高增强为主,23例(88.5%)病灶表现为高增强,17例(65.4%)由病灶周围开始向心性增强;以快速消退为主,22例(84.6%)显示造影强度持续时间较短,较早消退。肿瘤组织与瘤旁肠壁的起始-达峰时间(ATP)和绝对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CEUS表现,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可动态观察肠道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CEUS对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钼靶 X射线在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就诊的 96例乳腺肿瘤患者诊断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行乳腺超声诊断和钼靶 X射线检查,以最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乳腺超声诊断及钼靶 X射线诊断乳腺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析钼靶 X射线诊断乳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钼靶 X射线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264, P> 0.05);乳腺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钼靶 X射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97, F=4.225; P< 0.05);钼靶 X射线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15, F=0.129; P> 0.05);乳腺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钼靶 X射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4; F=506, F=4.697, F=7.120; P< 0.05)。钼靶 X射线检查乳腺肿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中,以肿块为主 45例 (占 46.88%),以钙化为主 40例 (占 41.67%),呈现钙化合并肿块 11例 (占 11.46%)。结论:钼靶 X射线应用于乳腺肿瘤诊断效果显著,有较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