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西北盐亭县乡镇医院的静脉输液现状。方法:选取川西北盐亭县乡镇护士66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向护士分发《医院静脉输液现状调查问卷》,分析乡镇医院静脉输液现状。结果: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中以老年人构成比最高,其次为成人及儿童,婴幼儿构成比最低。静脉输液工具中头皮钢针最为常用,其次为静脉留置针、其他,中心静脉导管占比最低。双头双袋输液器及单头单袋输液器占比分别为81.82%、18.18%。 抗生素为静脉输液最为常用的药物,其次为头孢、维生素及注射液。手背静脉为主要静脉输液部位,其次为前臂静脉及下肢静脉。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主要集中为3~4d,静脉留置针平均治疗时间主要集中于4~7d。护士针对PICC/CVC导管使用及维护方法仍然缺乏全面了解,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川西北盐亭县乡镇医院的静脉输液仍然存在不规范之处,医院应该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静脉输液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规范选择穿刺部位并合理选取静脉治疗工具,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市县乡医院-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市县乡医院-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团队,团队通过PICC知识培训、网络管理平台、讲座等多种形式建立庭市县乡医院-家庭之间的互动管理。选取 2019年1月—2019年6月留置 PICC 导管的肿瘤患者126 例设为对照组,另选取 2019年 7月—2019年12 月留置 PICC 导管 的肿瘤患者 126 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后教育及 PICC门诊维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市县乡医院-家庭互动管理方案。实施6个月后观察2组 PICC 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和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市县乡医院-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出院患者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中行为干预及行为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按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采取行为干预及行为心理护理干预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ADHDRS-Ⅳ-Parent量表的总分和注意缺陷分值、多动分值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实施行为干预及行为心理护理后,可有效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目的通过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同时进行教师行为与护生护士行为的相关性分析,为教学管理部门更好地评价护理教师行为提供依据,为教师个人提供努力的方向。方法应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高职护理专业随机抽取的136名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7项教师行为中,高职护生对满意和不满意的教师行为与护士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数目分别为18项和20项;在27项教师行为中,护生对满意和不满意教师的行为评价得分在4分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6.30%和3.70%,2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教育中除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学历等专业知识方面的建设外,应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以利于学生良好护士行为的培养。
简介: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注意力和多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对37例就诊的ADHD学龄儿给予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如安思定+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比较治疗前后父母评定量表评分、生物反馈指标及感觉综合能力发展评分。结果:治疗后患儿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在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焦虑四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在本体觉、前庭觉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触觉防御、学习能力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3个月后β波、SMR节律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θ波、θ/β比值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能强化ADHD学龄儿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升患儿注意力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改善ADHD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决定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我科治疗并完成自我管理问卷调查的431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数据拟合优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观态度(b=0.161,P < 0.01)、主观规范(b=0.239,P < 0.001)与感知行为控制(b=0.197,P < 0.001)是自我管理行为意愿的强预测因子。意愿(b=0.230,P < 0.001)与感知行为控制b=0.259,P < 0.001)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主观态度与主观规范通过意愿对其行为的影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模型可以显著提升护理工作者对该群体自我管理行为的理解。这种预测模型为未来研究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3年3月在我院门诊采血室工作的3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护理行为评价量表对影响我院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因素进行评分,制作基本资料统计表,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比基本资料中不同特征的护士护理行为评分,对门诊采血室护理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名护士的护理行为正常,护士护理行为评价量表的评分为(10.04±1.29)分。门诊采血室护士的工作年限、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不同,其护理行为评价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可知,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一般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年限≥5年、社会支持低、消极应对行为(P<0.05)。结论:工作年限、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是影响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一般因素。
简介:【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儿童含糖食品摄入相对较多,口腔龋病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儿童因多种原因的限制,对口腔治疗接受度不高,甚至因恐惧而产生抵触情绪,造成无法配合口腔治疗。本文通过儿童非药物及药物行为管理方法进行简要分析,阐述行为诱导法在儿童口腔诊疗护理中的重要作用。行为诱导法在儿童门诊口腔诊疗中对改善患儿的配合程度效果显著。根据年龄段的性格及心理发育的差异性,采取行为诱导法对儿童口腔门诊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有效合作度,提高口腔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病患激越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60例老年痴呆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药品救治与康复锻炼,研究组在此前提下予以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激越行为评分。结果 研究组激越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痴呆病患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充分的改善病患的激越行为,稳定病症,提升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3年3月在我院门诊采血室工作的3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护理行为评价量表对影响我院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因素进行评分,制作基本资料统计表,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比基本资料中不同特征的护士护理行为评分,对门诊采血室护理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名护士的护理行为正常,护士护理行为评价量表的评分为(10.04±1.29)分。门诊采血室护士的工作年限、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不同,其护理行为评价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可知,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一般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年限≥5年、社会支持低、消极应对行为(P<0.05)。结论:工作年限、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是影响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一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