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ICU休克患者动脉穿刺置管中应用B超引导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ICU收治的72例休克患者,均接受动脉穿刺置管,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36例/组,对照组行直接动脉穿刺置管法,观察组行B超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法,将两组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反复穿刺次数和一次穿刺平均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休克患者动脉穿刺置管中应用B超引导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升一次穿刺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困难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5月-2022年05月间64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困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行传统盲穿法)和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穿刺),各32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穿刺耗材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静脉炎、渗液渗血、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应用,可为低月龄患儿、超重患者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提供良好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究 ICU重症休克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有创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旨在为 ICU重症休克患者的创动脉穿刺置管术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指导。方法:在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一定数量的ICU休克患者。从这些患者中随机挑选了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的是传统的动脉穿刺置管术,而观察组则接受了在B超引导下进行的动脉穿刺置换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估B超引导技术在动脉穿刺置换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接受B超引导下动脉穿刺置换术的观察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与接受常规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在对ICU休克患者实施动脉穿刺置管术时,采用B超引导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有助于有效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楚。B超引导的动脉穿刺置管术因其更高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值得推荐并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与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于2019年5月/2021年12月(开始/结束)94例PICC置管患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针对
简介:【摘要】目的:对异位妊娠患者应用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样本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异位妊娠患者132例,并分为参照组(采纳腹部B超检查)和观察组(采纳阴道B超检查)各66例,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就胚芽、附件包块、心血管搏动、宫内假孕囊等相关指标检出率而言,观察组分别为30.30%、93.94%、33.33%以及18.18%,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06%、63.64%、6.06%、3.03%,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