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代谢终产物,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在脂质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胆汁酸可破坏细胞膜脂质成分,引起细胞膜氧化损伤。肝细胞内胆汁酸淤积可导致肝细胞凋亡或坏死,造成胆汁淤积性肝损伤[1]。胆汁酸是包括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Xreceptor,FXR)、孕固烷X受体(pregnaneXreceptor,PXR)、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以及胆汁酸G蛋门偶联受体(theGproteincoupledreceptor5,TGR5)等多种核受体、膜受体的天然配体,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节脂类、葡萄糖、能量和多种药物代谢[2]。此外,胆汁酸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也有重要作用[3]。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偏低浓度血镁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3月至7月对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2515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血检测血清镁、胰岛素、肝功能、肾功能、空腹及OGTT2h血糖(2hPG)。分析人群血镁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①在血镁的参考范围内。2hPG、2h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在血镁四分位分组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趋势P〈0.05);⑦在血镁参考范围内,与上四分位组(0.96-1.30mmol/L)相比,第3四分位组(0.92-0.95mmol/L)、第2四分位组(0.88-0.91mmol/L)和下四分位组(0.62-0.87mmol/L)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分别是1.03(0.74-1.45)、1.45(1.04-2.08)和2.54(1.89-3143)(趋势P〈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3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OR(95%CI)分别是1.11(0.75-1.66)、1.61(1.08-2.401和3.22(2.23-4.641(趋势P〈0.01)。结论:上海郊区40岁以上人群中,正常的低血镁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艾灸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中心动脉舒张压(CADP)、中心动脉压(CAPP)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DBP、CASP、CADP、CA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BP、DBP、CASP、CAPP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SBP、DBP、CASP、CAP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艾灸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中心动脉压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急诊转复阵发心房颤动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63例48小时内出现阵发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性33例,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予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西地兰和常规治疗.观察患者2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情况、心室率变化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36.7%(P<0.01)。两组未出现死亡,治疗组未能转复窦性心律者,心室率低于100次/min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低血压,1例上腹部不适感,减慢滴速或临时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合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率高,副作用少,是急诊科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比较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在评价小鼠心脏纤维化中的异同。方法10周龄BALB/c雄性小鼠给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d)共14天,诱导小鼠心脏纤维化模型,取心脏标本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沉积。结果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都能清楚地显示出胶原纤维,且其定位是一致的。两种染色方法显示出的纤维化面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处理的切片能够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清楚地区分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而MASSON染色法却不能。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较MASSON染色法相比能够更好地评价心脏纤维化。
简介:目的:评价白介素17E(IL-17E)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检测的方法检测14例过敏性哮喘患者、15例过敏性非哮喘患者、14名无过敏正常人嗜酸粒细胞IL-17E及受体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IL-17E的水平,并比较了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145(64~290)ng/L]显著高于无过敏正常人群[21(0~116)ng/L](P=0.012)。血浆IL-17E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呈显著负相关(r=-0.443,P=0.003)。嗜酸粒细胞表面IL-17E特异性受体IL-17RB的表达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43.08%(33.96%~59.98%)]显著高于过敏性非哮喘患者[11.98%(6.33%~27.11%)](P=0.002)和无过敏正常人群[17.70%(10.97%~38.9%)](P=0.01),IL-17RA的表达也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97.94%(94.25%~98.74%)]显著高于过敏性非哮喘者[86.60%(27.48%~97.64%)](P=0.036)和无过敏正常人群[93.24%(42.38%~97.36%)](P=0.027)。嗜酸粒细胞表面IL-17RB的表达与IL-17RA的表达相关(r=0.809,P=0.001)。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为145(64~290)ng/L,显著高于无过敏正常人群[21(0~116)ng/L](P=0.012),但与过敏性非哮喘者[80(42~156)ng/L]比较无显著差异(P=0.275)。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嗜酸粒细胞表达其受体IL-17RA和IL-17RB增高,提示IL-17E在过敏性炎症中嗜酸粒细胞的活化中发挥作用。
简介:目的:测定上海地区肥胖青少年在不同糖代谢情况下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探讨L-FABP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等的相关性。方法:共有267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糖耐量正常(NGT)组107例.糖调节受损(IGR)组118例和2型糖尿病(T2DM)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FABP,并以△I30/G30(糖耐量试验开始30min胰岛素与血糖变化的比值)和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AIRg)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IGR和T2DM组的L-FABP浓度均明显高于NGT组(P〈0.001),而在IGR与T2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单相关分析显示,L-FABP与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后,上述相关性依然存在;多元逐步回归发现,2hPG是血清L-FABP的独立相关因素:在267例受试者中未见L-FABP与△I30△G30的相关性,在162例(NGT组65例、IGR组73例和T2DM组24例1行多样本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受试对象中,未见L-FABP与AIRg的相关性。结论:血清L-FABP在肥胖伴糖代谢异常的青少年人群中升高,且与糖、脂代谢相关,但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磷酸肌酸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择期行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给予磷酸肌酸钠250mg,对照组不给磷酸肌酸钠。观察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临床指标。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结果试验组体外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两组术后心肌酶谱均较术前升高,但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简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能降低心率,提高心率变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心源性猝死及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等抗心律失常作用,也有研究发现n-3PUFAs具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n-3PUFAs离子通道作用特点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发现n-3PUFAs干预方式不同,作用机制不完全一样,表明n-3PUFAs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两面性。